剛剛忘了登錄也發了一篇,求發表這篇,社會實踐用,麻煩了。"/>
湖南,地處西南丘陵,全境被亞熱帶季風氣候覆蓋,夏季高溫濕熱,冬季溫暖少雨。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湘菜重油多辣的特點,于是在這種飲食條件下生長的湖南人大多具有著剽悍霸蠻的性格特點。近現代的湖南更是走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挽大清于即倒的曾國藩,偉大的開國元勛毛澤東,十大元帥十大將軍中更是有近半湖南人。我花了一個寒假的時間,在家鄉的田間地頭,走進村民的柴米油鹽來探尋湖南人的傳統春節鄉俗,希望從中能瞧見端倪。
廣義上的春節時段自然是指從小年到次年的元宵節的這一段時間,所以從臘月二十四的南方小年起,我們就得開始準備新年。從大年三十開始直到正月十五,不管是自家使用還是招待客人要用的食材,小吃,還是除夕夜要用的煙花和爆竹,要更換的春聯,懸掛的燈籠都要在小年前后幾天準備好。
湖南人宴席上最不能少的就是辣椒,根據不同的菜肴需要的辣椒也是不同,除了農村自家種植的紅,黃辣椒以及自家搗的剁辣椒和干辣椒,還需要向外采購一些平時用不到的辣椒,有小而火辣的朝天椒,有艷麗清淡的彩椒,還有專門用來制作擂辣椒的青辣椒……湖南人的餐桌上,辣椒即可以是佐料,也可以是獨當一面的主菜,可以毫無疑問地說,湖南人光辣椒就能擺出一桌宴席!

筆者采購辣椒
在家鄉的這段日子,我有幸參與制備一次湖南傳統美食:湖南農村幾乎是每家每戶都要在臘月時期烤制臘肉的,盡管各家有各家的臘肉風味,但大體的制作工藝都是不盡相同的。小年前后,無論家境富裕還是清貧,各家的婦人都會來到肉攤前挑挑撿撿,大塊大塊的五花肉被帶回各家,在搪瓷臉盆中被抹上食鹽,經受涂抹,按摩后腌制幾天,隨后被富有經驗的婦人駕到大缸甕上,用茶籽殼燒出的碳火細細熏烤三到五天,期間的翻動和火候都會影響臘肉成品的風味,這中間的技巧,一般只有浸淫其中幾十年的老人才能完全掌握。春節假期結束后,這些臘肉就會隨外出的游子到中國各地成為他們一年中鄉味的來源。

筆者熏制臘肉
盡管天然氣灶在近幾年也走進了湖南農村的每個角落,但傳統的農村宴席從米飯到上桌的菜肴都必須由柴火灶燒制,用老人的話說:“這樣燒出來的飯有柴火香。”所以燒火的手藝居然也成為了區別老人們口中的“洋人”和家鄉人的標志。“人要忠心,火要空心。”這是我在灶下燒火時爺爺每不忘記要說的一句話,代代流傳的家訓就這樣從生活細節中潛移默化到后代的心中,如春雨入夜,潤物無聲。燒火看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其實也是有技巧的,起火有專門的引火柴,大多是干松針和沙棘枝。生起火后要架硬柴,這個時候要用的是劈成合適大小的木柴和樹枝,柴要架起,要有空腔讓空氣進去火才能燒的旺;柴堆也要集中到鍋底,這樣火勢才能集中,火候才旺!于我而言,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燒火工人,任重而道遠。

筆者燒火
大年三十,全國上下都是一樣的團圓和歡樂,但湖南農村卻有一項極其特色的傳統。接春,這是我在家鄉生活二十年從未在異鄉見過的一項習俗。顧名思義,接春即是迎接冬去春來,迎來萬物更新。接春的時節大有講究,可不能馬虎,據家中老人所說,每年的接春時都要根據歷法計算,在這個時段就是在竹杠上立雞蛋也是如立平地,沒到時候時,無論怎樣努力都是徒勞。這個除夕夜,依舊由我的奶奶準備接春儀式,接近午夜時,她點燃兩只長明燭,端上一碗飯出去了。我悄悄跟在她身后,看見她默默借著燭火點燃紙錢,放在院子的角落,米飯被擺在雙燭之間,當做貢品。我放眼望去,田野對面,每家每戶的門口都亮起了星星點點的燭光,這些燭火將燃于長夜,熄于日出。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可整個湖南又有多少個十里?整個中國又有多少百里呢?這廣大國土中的春節習俗恐怕早就數不勝數了吧。這么多的傳統習俗中其實都包含著中華人民對過往一年風調雨順的不盡感激,對來年生活的無數期盼。這是中國人共同流淌的文化血脈將我們聯系到一起,讓全國上下的春節都洋溢著共同的溫暖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