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東營市珍貴的非遺——呂劇文化,深入學習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1月19日上午,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小隊來到東營市文化館參訪。一件件陳列的展品,訴說著非遺的故事。
東營市是呂劇的重要發源地,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呂劇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一走進呂劇展廳,幾件高高懸掛的呂劇演出戲服就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首先是一件大紅花旦披,大紅色的布料十分惹眼,上面繡著精致的粉色牡丹和紫色牡丹,袖口上還有兩只比翼雙飛鳥。細密的針腳,肥大的袖口,長長的袖擺,透露著喜氣。旁邊一件叫做淡綠花旦披,這件便顯得淡雅凈素,奶白色的布料,玫粉色的桃花刺繡,聞香而來的蝴蝶,彰顯寧靜致遠本色。兩件戲服掛在一起,一紅一白,各自的特色被襯托得淋漓盡致。看到隊員們在兩件戲服前駐足,館長便熱情的向隊員們介紹起來,這兩件戲服都是呂劇老藝人曾經上臺演出穿過的,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因此擺在展廳顯眼的地方。幾位隊員表示觀看過呂劇經典劇目《姊妹易嫁》,館長也帶隊員們參觀了該劇目的服裝,并與隊員討論劇情。

在館長的介紹中,隊員們還了解到呂劇也稱化妝揚琴。館長介紹道,化妝揚琴是呂劇較早的表演形式,化妝揚琴興起后,便以原同樂班為基礎組建共和班。呂劇發展的這些年來,呂劇劇團不斷研學、演出,表演形式既有傳承也有改進,呂劇表演越發精彩。參觀過程中,看到展廳里呂劇表演的人像,隊員們發現呂劇中的經典“騎驢造型”十分熟悉,有隊員表示在別的表演中也見過這樣的形象。館長笑著為隊員們解答:呂劇誕生在山東東營,備受山東民俗的熏染,這種經典的“騎驢造型”展現的是山東獨有的文化特色,甚至是北方生活的寫照,因此,這樣的形象和道具出現在呂劇演出中不足為奇。呂劇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吸收中華傳統文化之精氣,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不斷修煉,使得呂劇成為一種貼近生活的表演藝術。

展廳深處播放著呂劇表演影像。雖然因為年代久遠,視頻沒有那么清晰,但演員悠長回轉的歌喉,令隊員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館長介紹錄像中播放的《李二嫂改嫁》也是呂劇經典曲目之一,李二嫂沖破舊俗,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經歷深深打動觀眾,不斷傳唱。
此外,隊員們還了解到,呂劇傳承人的平均年齡比較高,許多傳承人住在村子里,與外界交流比較少。因此,文化館近年來做了很多努力,舉辦呂劇名家交流會、開展呂劇專場演出、參加各類戲曲展演,以此來宣傳呂劇。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快餐式文化使得年輕一代對呂劇的了解更淺,許多年輕人不愿意花費時間走進文化館,不愿去了解古老的非遺。這對呂劇的傳承是不利的,因此館長也向隊員們發出呼吁,希望通過本次非遺探察小隊的實踐活動,宣傳歷史悠久的呂劇文化,讓更多年輕人走進來,帶出去。

本次文化館之旅,在非遺探察小隊隊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隊員們在被精彩的呂劇文化吸引的同時,同樣思考著呂劇等諸多非遺的傳承現狀。作為新時代大學生,隊員們希望幫助非遺傳承人將非遺傳播出去,讓更多不了解的人了解,讓更多了解的人熱愛。這不僅僅要擴大非遺知名度,更要發動更多的人去探索它、弘揚它、傳承它,從而為非遺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非遺的傳承與弘揚,不僅能筑牢我們的文化自信,也能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文化故事。文化的傳承,靠的是一輩又一輩的努力奮斗,這是青年的時代,青年必當挑起這份擔子,讓中華文化傳承不息,源遠流長。
文字:徐惠澤
圖片:徐惠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