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
“我想畢業后重返家鄉,為家鄉修路,方便大山里的孩子上學。”河南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辛良渝南說。
辛良渝南的家鄉在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她今年年初報名參加團云南省委組織的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次實踐活動堅定了我畢業后重返家鄉的決心。”辛良渝南說。
“云南每年為省內外高校輸送大量學子,他們對參與公益活動、為家鄉作貢獻有強烈的愿望。”團云南省委相關負責人說。
“團團陪伴”讓返鄉大學生寒假“拒絕躺平”
西雙版納州基諾山鄉是基諾族的主要聚居地。這里的山村沒有興趣班、輔導班,大人每天都在地里干農活。
“山里的小朋友同樣渴望學習,但沒有太多的平臺,他們需要團組織關注。”基諾山鄉茄瑪村委會團總支書記李莉說。
寒假期間,鄉團委招募返鄉大學生給孩子們開設繪畫、防疫、安全等知識課堂,還帶領他們清理村內道路的垃圾并進行分類。孩子們熱情高漲,每天都積極參加。
“拒絕躺平”,是云南眾多返鄉大學生的寒假新態度。
為助力“雙減”工作落實,提升課后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團云南省委、云南省教育廳、云南省少工委今年1月在全省開展了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服務的“團團陪伴·助力‘雙減’”工作。這一活動在寒假期間進入高潮,在全國100多所高校就讀的3500余名返鄉大學生配合全省各地團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為1.58萬名少年兒童提供服務。
為做好這項工作,早在寒假前,云南各級團組織便積極謀劃,爭取各類社會組織、培訓機構及作家、書法、美術、舞蹈協會等專業力量的支持,設計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形式。全省16個州(市)、87個縣(市、區)的團組織,以“就近就便、確保安全”的原則,在110多個社區(村組)建立165個服務點,方便了返鄉大學生和當地青少年的參與。
返鄉大學生為中小學生開設學業輔導、閱讀指導、青春自護等課程;帶他們到消防隊、村史室、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等地參觀;在大街小巷、森林公園、河道旁等地,開展“垃圾清掃”“垃圾分類”等志愿服務。
返鄉服務,讓許多大學生感到“增進了對家鄉的感情”和“終身學習的重要”。
昆明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大四學生張迎燕“返家鄉”的崗位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中和營衛生院。在一個月里,她接觸到了過去沒聽說過的創傷和疾病。“目前,鄉鎮衛生院發生了很大變化,設備越來越先進;但另一方面,疾病的種類也在增加。作為一名醫學生,只有終身學習,才能以最佳方案消除疾病。”她說。
實踐活動播下返鄉種子
在湖北大學就讀的李濤返回家鄉紅河州金平縣期間,對金平縣的青椒種植和農產品電商銷售進行了解。同時,他還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從收回的100份問卷中發現,“超40%的人認為要鼓勵和發展種植業。在云南邊遠山村,種植業是農民的第一收入來源”。
“這次社會實踐讓我看到,家鄉人對鄉村振興充滿期待和熱情,這對我們加入金平縣的鄉村振興有極大的幫助。”他說。
“只有讓青年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才能吸引他們回鄉發展。”團金平縣委副書記何金桃說。
何金桃也是金平縣人,2013年從暨南大學畢業后,曾就職于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年,她辭掉廣州的工作回到金平,成為一名基層團干部。
團曲靖市麒麟區委兼職副書記、曲靖師范學院大二學生呂駿陽,與何金桃有同樣的認識。
2019年,在團曲靖市委、團麒麟區委的指導下,經常參加志愿服務的呂駿陽成立了“大城小愛”志愿服務隊,那時他還是一名高中生。3年來,“大城小愛”青年志愿服務隊已成為麒麟區的志愿服務品牌。
盡管是一名沒有離鄉的大學生,但呂駿陽十分關注返鄉創業青年。
麒麟區越州鎮潦滸村是一個陶瓷古鎮,隨著潦滸陶藝特色小鎮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青年返鄉學習這門古老的手藝。2021年,呂駿陽組織大學生團隊為越州制作專題宣傳視頻,還為潦滸古陶進行直播帶貨。今年年初,團麒麟區委與8個街道56個社區、20家區直單位搭建合作平臺,共同開展“大城小愛”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
云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李永升的家鄉在臨滄市鳳慶縣,他曾兩次參加“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并完成了論文《社會組織完善農村基礎教育的模式探索》。
如今,即將畢業的李永升決定回臨滄工作。他說:“是實踐活動在我心中播下了返鄉的種子。”
“歸屬感”扎緊返鄉大學生與團委的情感紐帶
“歸屬感”是團開遠市委發展權益部副部長劉胤辰為返鄉大學生服務時最看重的一點。
在她看來,要讓“返家鄉”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主動參與、傾情奉獻、俯身基層、傾聽民心,沉淀對家鄉的真摯情感,埋下畢業后“反哺家鄉”的種子,考驗的是團組織搭建的舞臺。
為此,她制定的方案是將開遠市“七彩課堂”“銀發沖浪”“城市色彩”志愿服務項目與“返家鄉”活動融合共通,擴大參與面,關心基層“熱點”,幫助特殊群體,為群眾提供精準化服務。
“好的活動項目,才能將大學生的智能和潛能發揮出來。”劉胤辰說。
“歸屬感”也扎緊了“返家鄉”大學生與云南共青團的情感紐帶。
各級團委在“返家鄉”大學生中成立臨時團組織,開展主題活動,讓大學生有組織依靠,形成有事找團干的融洽氛圍。
各地黨委政府和實踐單位也給予團組織極大支持:提供實習崗位,為全員購買保險,為部分學生提供餐食、住宿,發放“暖心能量包”等。
盡管目前活動暫告一段落,但各地團干部仍然與大學生保持著聯系,在微信公眾號上不斷推出“返家鄉”大學生的故事,同時建設“返家鄉”人才庫,及時報送當地組織部門。
“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也得到了各地組織部門的贊揚,認為這一活動成為基層團組織聯系在外高校學子的穩定渠道,基層團組織在“引鳳還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時間:2022-03-30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