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們的雙手澆灌藝術之花,用我們的心血鑄造泥塑世界。我希望青年學生能夠通過實地走訪舊址和研究毛主席泥塑像,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延安精神!”這是王文海先生對于青年學生的深切囑托。近日,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樹心向黨,紅色延安行”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延安市,采訪“延安泥塑王”,做延安精神的傳承者。
實踐隊通過訪談了解到,王文海先生對毛主席的敬仰可以概括為三段時期、三種方式:青年時宣傳毛澤東思想,中年時成為小號愛好者,老年時成為被大眾熟知的“延安泥塑王”。這些角色雖分散于三個不同的領域,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傳承紅色文化,不忘根基,厚植于民。
老有所為,不問前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身為最早一批的延安革命舊址講解員,王文海先生始終帶著純粹的熱情與專業的態度,傳播紅色革命文化,他說:“每講一次,都是對我的鞭策”。背稿時的研究探索、講解時的酣暢淋漓,群眾的掌聲是鼓勵他前行的動力;普通話與英文講解詞的不斷學習,次次講解完畢后的仔細復盤、自主地鉆研是促其進步的根因。面朝紅日,胸懷紅星,在正確理論的熏陶下,以“情”敘史,堅守純真本色,在這里,他是歷史講解員、更是歷史本身的修行者。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文海先生帶著創新的態度,開啟泥塑創作之路,于泥塑而言,如何做到“越看越耐看”?王文海先生說了兩個字“留白”,留給觀眾想象的空間,所以創作大忌一成不變。追求神態而非比例,追求隨心而非臨摹,追求想象而非具象,看得多,心中自然有畫面;做得多,手下自然有乾坤;但王文海先生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實踐出真知”。他親臨敦煌,探索泥塑保存技巧;他把握機遇,聆聽藝術教授講課;他說藝術來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以濃郁的求知欲去探索解答一個一個的小問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泥土是他的珍寶,是需要反復琢磨的珍寶,在這里,他是泥塑藝術家、更是藝術本身修行者。
“與世無爭,知足常樂”。王文海先生說,延安人民是他的伯樂,他也有自信成為人民的“千里馬”。十年磨一劍,他帶著純粹的思想在實踐中“艱苦奮斗”,小小的房間,堆著一摞一摞從山上背來的泥土;小小的雪糕棍,承載著“以為妙絕”的手藝活;纏滿膠布的小圓板凳,以數量的疊加成了“伸縮椅”,面朝黃土,抬頭即是高山與藍天,日月與星河。這小小的房間,見證了數萬次的打磨拋光,數千尊泥塑背后是數千次的想象與思考,泥塑出的毛主席面容慈祥,神態逼真,領袖風范下更多的是淳樸與為人民服務的深切情懷。
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如果說初心是一把指引方向的劍,那么熱愛就是支撐堅持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實踐隊隊員朱琳琳問及王文海先生為什么能熱愛、堅持一件事情這么多年時,他說:“這要感謝國家培養了我;感謝毛主席思想對我的指引,讓我有了堅定的信仰和信念;感謝現在幸福安逸的時代,給我提供了環境和條件,讓我能有機會專注于創作,最讓我感激的是那些一直以來喜歡我,支持我的人,我從那里獲得了極大的動力和肯定,他們激勵著我不斷往前走,不斷打磨更多更有意思、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我從人民那里也獲得了基本的經濟支持,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實踐隊員劉瑜感慨道:幾十年光陰流轉,他從無名之輩再到如今名揚海外的藝術家,理想在變,但是初心如磐。如果說王文海先生是一匹千里馬,那喜歡他作品的人民就是那些難得的伯樂,相互給予,相互成就。他說:“我只希望讓毛主席雕像能夠走進千家萬戶,只要是真心喜歡他的人,我可以賣非常低的價錢,免費捐贈都可以,我還希望具有中國代表性的東西能夠亮相世界舞臺,被更多的人看見。”他將根深深扎在人民和時代的土壤,從人民中汲取靈感和動力,最終又回饋于人民。
許多年的堅持也讓王文海先生因為長期低頭出現了頸椎問題,于是他又重拾中年時的熱愛,吹奏紅色歌曲,抒發他對毛主席的追思和敬仰,他說不論什么形式,只要盡一份力,殊途同歸。
最后,王文海先生回顧年輕時吃過的虧,審視當下,寄語實踐隊以經驗和啟示:“希望你們永遠如現在這個階段一般清澈純粹,要勇敢地尋找你的熱愛和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余生的方向,活著才有了意義。同時,也希望你們珍惜來延安的這一趟,好好學習延安精神,開闊眼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實踐隊員紛紛表示:王文海先生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束光,為我們撥開迷霧,指引方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即使我們無法抵達他們那般精彩的人生,但冀盼我們能夠從他們的人生經驗中有所啟發。
通過此次專訪,實踐隊深刻感悟到以“泥塑王”為代表的老一輩人民對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對延安精神的傳承踐行,并汲取了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隊員們定會將此次訪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堅定理想信念,傳承延安精神,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