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農學子三下鄉|尋“時間銀行”奧秘 研“互助養老”之妙
指導老師:李松柏 通訊員:康藝露 楊小風
2023年7月10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赴咸陽互助養老實踐團深入咸陽市渭城區馬家窯村“不老幫”智慧健康養老中心進行走訪調研,開展訪談活動,感受養老工作者與老人的生活,探索馬家窯村的“互助養老”與“時間銀行”的發展故事。
咸陽市智慧健康養老時間銀行于2018年10月17日正式啟動運營,并先行在渭城區不老幫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進行試點推廣。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鼓勵年輕人、活力老人、社會組織利用閑暇時間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公益服務,并將所提供服務以積分形式存儲至個人賬戶,待自己有需求時再進行等額提取和兌換,以此作為對這些公益服務提供者的激勵和回饋,這種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是“不老幫”智慧健康養老中心的特色所在。
尋“時間銀行”奧秘 “不老幫”院長解惑
據了解,過去的“時間銀行”多為社區自發成立,管理組織主體不穩定,“時間銀行”容易隨領導換屆等外界因素而破產。智慧養老中心院長張盼盼告訴調研隊員,新型“時間銀行”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由政府、保險公司及客戶、時間銀行的各地分行、專職護工、養老服務志愿者等多方參與,而不老幫智慧養老中心則是由新型“時間銀行”發展而來,在2020年以公建民營的模式作為咸陽第一家智慧型養老中心開辦,更能夠發揮互助養老模式的資源優勢,使其得到長效持續運營。
在采訪過程中,調研團隊還得知當下的“時間銀行”確實存在著普及和理念引導力度不足的問題,大多數社區居民并不真正了解時間銀行,甚至認為其存在較強的商業化及功利化色彩。然而事實上大多參與者并不以獲得物質回報為目的,他們更加注重對社會的參與和奉獻。張盼盼院長感激地說道:“我們每周一都會有鼓樂老師來上課,鼓樂課都是‘時間客’在做,‘時間客’就是‘時間銀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上的一些志愿者。他們總是無償奉獻他們的閑暇時間來給老人提供服務,不要任何報酬。”“時間客”的無私奉獻也是“時間銀行”項目能切實惠及老人,獲得眾多支持和好評的原因。
研“互助養老”之妙 三小組一線調研 基于“問題探討-運作邏輯-支持路徑”的思路,實踐團隊根據安排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對工作人員以及老人展開調研與訪談,為老人送上關心的同時探討“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運作模式。
據了解,工作人員大多對不老幫智慧養老中心的“時間銀行”運行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有老師來帶老人唱歌跳舞啊,我們也會為老人舉行一些活動,確實,老人都是笑得很開心,都挺滿意的,挺好的”護工馬大娘說。不同崗位、不同工齡的工作人員談及對養老中心和互助養老的看法,都認為服務到位、環境優良,并熱情表示一定要提供令老人滿意的服務,為老人送上周到的關心。
在與老人的交流中,隊員發現老人們已經切實地將“互助養老”落實到了生活之中:棋牌室里一起打麻將,休息角處一起吃西瓜,走廊之上互聊家常等等?粗先藗冣蛔缘玫臉幼,實踐團成員們漸漸領悟到,“時間客”的角色并不一定只能局限于年輕人,老人們相互之間也可以成為彼此的“時間客”,互助養老模式多方參與、互惠互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既塑造了融洽和諧的氛圍,也節省了資源和人力。
多措并舉助養老 “鄉村振興”獻力量 據張盼盼院長介紹,咸陽“不老幫”智慧健康養老中心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占所有老人總數的90%。失能老人約占到73%,半失能老人約占77%,失能與半失能老人的比例約為1:1。
依托“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咸陽“不老幫”智慧健康養老中心能從不同層面滿足這些老年人的差異化需求:一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二是尚有自養能力的獨居老人的精神需求。“時間銀行”和“互助養老”模式相輔相成,結合嚴格的管理和細心的服務,“不老幫”智慧健康養老中心實現了老年人之間的福利需求互補,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元的老年社會福利,使老人生活更幸福,余生更美好。
面對著老齡化問題特別是鄉村老齡化日益突出、養老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的時代背景,“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為鄉村養老發展提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老人互助的運作模式很適合缺乏年輕人、交通相對不便的農村地區,其推廣與發展對鄉村治理具有積極意義。
而實踐隊員在此次調研中也收獲了對互助養老模式及其鄉村推廣更深刻的觀點,投入社會生活實踐中切身感受社會,令隊員們感受到了學校中不曾有的另一種充實。隊員們紛紛表示,作為當代青年,更應深入鄉村一線,作為一股新鮮后浪涌入到助力鄉村振興的行動中,奉獻青春、服務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