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發展與生態共享雙贏
8月3日電(通訊員 王超玫)
導語:8月3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紅色拾光”社會實踐隊赴日照市臥龍山街道后官莊村展開實踐活動,為了了解當地的環境發展狀況,社會實踐隊隊員深入村莊,采訪當地居民。活動主要包括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環境知識普及講解等。
正文:8月3日,紅色拾光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來到日照市臥龍山街道后官莊村,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地的環境發展狀況,隊員們走進了村莊,深入與當地居民進行了交流和采訪。通過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隊員們逐漸了解當地居民對于自然生態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社會人文環境改善的需求和滿意度。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環境知識普及講解等。
活動開始后,實踐隊隊員們首先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整治進行了考察。實踐隊隊員們了解到,臥龍山街道前沙溝村曾經環境臟亂差,生活污水和養殖污水直排到村前河道內,但是自2015年以來,臥龍山街道對該村進行了畜禽關停,并進行了清理改造。今年,臥龍山街道投資100余萬改善了該村的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實踐隊隊員們觀察到,現在的前沙溝村村內環境好了,門前河的水也變得清澈,居民們對此贊不絕口。在基礎設施改善方面,臥龍山街道對前沙溝村的主干道和道路兩側排水溝進行了修補,并對居民廁所進行了全部改造。通過進行石砌蓋板和雨污分流,對生活污水進行了四級凈化處理。此外,對村莊的墻體進行了噴涂美化,安裝了水泥花壇,進一步提升了鄉村環境的美觀度。這些舉措在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臥龍山街道還注重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他們在每個行政村都設立農家書屋、廣播室、公共文化活動室和文化活動廣場,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這些措施豐富了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指數。針對社會人文環境建設,臥龍山街道重視醫療保險和治安保險等方面的建設。他們開展了“美麗鄉村文明鄉風”建設活動,設立道德講堂和善行義舉榜,并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深入了解當地環境發展狀況后,實踐隊隊員們幫助村民進行環境清理,打掃街道,維護鄉村環境。同時,他們還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居民的環境滿意度和環境保護知識了解程度。調查結果顯示,自然生態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社會人文環境的改善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支持。
為了增強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提高環境保護知識水平,紅色拾光社會實踐隊隊員還對當地村民進行了民生生態知識科普宣講。通過組織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實踐隊隊員向村民介紹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方法與措施。在宣講過程中,隊員們向村民普及了與自然生態環境整治相關的知識,如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環境衛生投入以及環境衛生治理等方面。同時,還介紹了基礎設施改善方面的內容,如道路硬化、路燈安裝、自來水工程和廁所改造等。此外,隊員們還向村民宣傳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包括衛生室改造、文化廣場建設和學校建設等方面的內容。通過這些宣講活動,村民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紛紛表示將更加注重環境衛生,積極參與村莊的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為打造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動后,實踐隊隊員們根據調查評估數據計算指標因子的重要性與滿意度,進行了分析總結,并形成了總結報告。他們深刻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堅持“以人為本”發展觀的重要性。他們也對鄉村生態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并意識到了當代青年應當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和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和義務。通過這次實踐活動,紅色拾光社會實踐隊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生態民生的重要性。隊員們認識到,只有人與自然相互平等、和諧共存,才能真正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才能實現民生和生態共進的目標。這也是馬克思生態民生觀的體現,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促進了民生和生態的共同進步。在今后的工作中,社會實踐隊隊員將繼續關注和參與環境保護工作,通過行動來推動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間:2023-08-18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