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眼前的這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記者便是最好例證。
真的很酷。
采訪對象五花八門,寫“三個半掏糞工”,寫城市熟睡時這個工種的生活,見證他們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辛酸和城市蓬勃發展的朝氣;寫患艾滋病的阿婆,直言“得艾滋病不一定會死,但被人知道會死得很快”的流言威力;寫半身癱瘓的勵志女孩苗苗,鏡頭從孩提時代拉回——她已經在社會多方的幫助下開始了畢業后的生活;采訪的又不止于活物,她曾在深夜細細叩問過路橋的那條十里長街,以更勝原鄉的熟稔寫就《水一邊 街一邊》……面對路橋這個小小世界,莊向娟有許多話要說。
采訪經歷豐富多彩,采訪歐路莎衛浴的董事林華友的過程一波三折,她鍥而不舍,后成為好友;她與死刑犯交談,問出連獄警都審問不出的細節;為參加環塔拉力賽報道,直接考了賽車手證……莊向娟絕不不僅是一名資深記者。
自2007年步入社會,她一直是臺州路橋當地一名最一線的觀察者和記錄者,雖為記者,卻不受這個身份的羈絆,記敘草根的同時,她一直保持著對生命本真的敏感和認知。
當高考發揮失常進入臺院,她曾一度迷茫,寫于大學的《路盲》便是當時的生動寫照。”當一切不是最好的安排時,把它變成最好的安排”,莊向娟覺得母校給予她的最大禮物,便是把臺階降到最低,與985、211的高材生不同,雙非出身的她無緣臺州電視臺,盡管“所有老師都很喜歡我”,名校生可以躺平,而莊向娟選擇觸底反彈,“就應該吃苦,吃苦也是甜的”。接受了自己的學歷轉而謀求其他的出路的她,如今已是路橋傳媒中心的外聯部主任。沒有985的名校光環?沒關系,自己奮斗“干掉他們”的感覺不是更爽嗎?在新冠疫情爆發后的三個月里,她兼顧家庭與工作,一直奮斗在一線,堅守記者的“現場感”。她主動向領導申請,“把最難的交給我”,“否則我真的沒有快樂”,如今還有多少人像莊向娟這樣迎難而上,享受破題的快感與知識的充盈?
不滿于自己的知識儲備,莊向娟給自己設定了看書目標——1000本。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然而“還有一年多就可以看到”。她看書很快且不分領域,哲學、量子物理、數學都看;喜歡刁難自己,“太舒服的東西我都不喜歡”,又厚又難的大部頭是她的偏愛;特地不看空調,在主動選擇的酷熱中保持對生命、對人性的敏感并甘之如飴。在莊向娟看來,懂不是讀書的終極目標,“身體是一個干凈的容器,它慢慢會長出來”,她享受知識在大腦中自發產生化學反應的過程,人類靈感的迸發或許就源于這樣不經意的思想火花。
極具知識濃度和哲理密度的對談中,莊向娟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述說一切都將過去,終有云開見月明,多年后,你且看它。
臺州學院人文學院“你好,校友”暑期實踐隊
洪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