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硯”作為我國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的四大名硯之一,以其優(yōu)良的材質,精美的制作工藝飲譽海內外,歷來為文人墨客的瑰寶。“赴隴援西”暑期實踐團在此次實踐過程中,將深入了解卓尼地區(qū),了解洮硯文化,并采用調查問卷、線上講座、線上采訪的形式對“洮硯”的文化背景以及“洮硯”非遺給當地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帶來的相關影響進行一系列調查,以便實踐團在后期對洮硯文化進行更好地的普及和推廣工作,將當地的非遺品牌活動推向至全國。
在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經的甘肅省岷縣、卓尼縣和臨潭縣中,漫長的歲月滋潤和養(yǎng)育了勤勞善良的人民,也積淀了豐厚燦爛的民間文化,洮硯制作技藝便是這里文藝百花園中一支艷麗的奇葩,而一方方的洮河硯更是承載著數代手藝人的心血。
在探尋洮硯的路上,實踐團首先進行了一系列詳細的前期準備工作,充分利用各平臺資源,提前了解到卓尼當地洮硯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洮硯的歷史文化、現(xiàn)代傳承、制作技藝、市場現(xiàn)況、旅游文化五大方向,并多次召開討論會議,互相分享收集的資料,并最終通過多次的商議和改進后,制定出來了一份內容貼合、主題明確的調查問卷——“關于“洮硯”文化的認知與“洮硯”非遺帶來的經濟變化調查”。通過在前期的信息搜集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卓尼當地已經開始進行“洮硯”文化的宣傳工作,并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進一步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而洮硯鎮(zhèn)異地搬遷惠民生扶貧政策的出臺,給當地百姓帶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在政府指導的“企業(yè)+村集體經濟組織+農牧戶”生產經營模式下,當地百姓更是被積極帶動,參與到發(fā)展計劃中,從而使收入也將逐步提高。此外,“洮硯”文化在帶動當地經濟的同時,對當地“洮硯”市場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通過對當地的“洮硯”市場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眾多商家都宣稱“洮硯”老坑石的開采愈發(fā)艱難,石料日益減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將一硯難求。我們就出現(xiàn)的眾多問題進行匯總,并在下一步的調研中逐步解決。
隨著調研的不斷深入,實踐團還邀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制作技藝傳承人盧鎖忠之子盧廣成先生,為實踐團全體成員及支教學生進行“洮硯”的歷史起源與發(fā)展歷程等相關文化知識講座;對甘肅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理事、洮硯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萬榮先生進行專題采訪;對卓尼當地數家洮硯制作廠家電話采訪等等。通過與數位當地的洮硯制作技藝大師等人員的親切交談后,我們了解到了更加詳細的洮硯歷史和制作工藝,以及最真實的洮硯發(fā)展狀況與普及程度。洮硯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fā)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自古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時至今日,仍然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雖然商家曾以石材稀少進行炒作,但洮硯本身的文化與經濟價值都不容小覷。
再觀一方方洮硯背后的制作技藝傳承人,采訪中馬萬榮老師說“硯臺打磨的過程是又臟又耗時的,一個人需要耐得住寂寞又不怕臟才能完成這一關。”再如盧鎖忠先生說“雕完一塊硯,人世間便多了一位知己。”沒錯,正是他們洮硯制作傳承人一代代的傳承與努力,才將洮河硯推向海外,載入非遺史冊;是他們不斷地苦心鉆研與進步,才將洮硯制作技藝不斷創(chuàng)新,凝練出如今的璀璨!我們也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們,將老手藝人的心血與輝煌延續(xù)并不斷推廣,共同保護文化遺產,為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做出自己的貢獻。
實踐團的任務結束了,但對于洮硯的探索之路我們將始終堅持,秉承工匠精神,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