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倡導多形式經濟發展,地攤經濟一直備受政府重視。而目前在新冠疫情的大環境下,國家大力倡導科學發展地攤經濟。同時,為進一步開展青年志愿者“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貫徹教育部、團中央等部門關于“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工作部署,安徽財經大學“在路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8月16 ——8月20日在合肥市肥東縣、重慶市南川區等多地開展以“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新冠疫情下地攤經濟的認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調研”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由于尚在疫情期間,8月16日上午團隊召開了本次社會實踐的線上會議,明確此次實踐活動的目標與行程規劃,并將實踐任務具體分配到每位成員。當天下午隊員們制作完成針對地攤經濟的居民意愿調查表與相關問卷進行了線上、線下發放。
團隊成員首先來到了沈陽市文化東路街道的路邊攤市場,對前來消費的人們進行了隨機采訪以及調查問卷的收集。從與消費者的交流中,隊員得知他們來此消費的原因主要是方便快捷和價格低廉。有很多上班族來這里抓緊時間解決午餐然后能夠更早趕回去繼續工作;還有不少的大爺大媽愛來這里的水果攤上買水果,有些人是認為地攤上的水果會比商店超市里的更加新鮮,但更多人還是為了實惠便宜的價格。在“您在地攤上消費時看中什么?”這個采訪問題上,顯示絕大多數購買者在追求價格低廉的同時也很看重商品的質量,不能因為產品價格低而就粗制濫造,質量得不到保證。經濟實惠的同時商品質量過關,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商品這也是所有消費者在購物時的通用準則。
次日團隊成員走上了淮北市隋唐運河古鎮商業街的街頭,采訪到了各個類型不同的擺攤攤主,其中有全職擺攤以維持生計的中年攤主,也有暑期體驗生活的大學生。大學生大多都是售賣自制的甜點奶茶或是時尚的發飾衣物,其面對的銷售對象也是以年輕人為主;而中年攤主多數是售賣香氣四溢的現做熟食,還有自產自銷的健康農副產品。
重慶的隊員同時就近來到了重慶市南川區久負盛名的夜市采訪地攤從業者,此時,在一場快速且急促的大雨過后,很多店鋪也沒有產生打烊的想法,仍舊開門營業。在與一位主營售賣手機配件,如手機殼、數據線、手機支架等產品的攤主聊天過程中,隊員了解到,手機配件產業在區內并不景氣——有手機配件需求的大多都是年輕人,而這個年齡段的消費者更多的會采取在網上購買手機配件。在人工費、攤位費的成本壓力下,地攤經濟中的手機配件在網絡渠道面前并不占價格優勢,這就使得攤主的生意不太景氣,收入也很微薄。
另一方面,家在臨沂市蘭山區的隊員去往當地人流量較大的朱保十字街,對那里的實體店鋪店主進行了走訪調研。雖然地攤經濟和實體店鋪經濟回應的是不同消費者或者消費者不同層次的訴求,但是兩者的消費對象還是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重合。隊員在和一位經營服裝銷售的店主聊天時,店主透露到,在疫情的背景下,網絡購物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原本就受到網購沖擊的實體店經濟所受到的沖擊加劇,而這段時間擺地攤流行起來,自己也會加入其中,比如白天正常在店里營業,晚上只需要發條朋友圈告訴大家擺攤的地點,再加大優惠力度,會吸引不少顧客來購買衣服,所以地攤經濟對她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機遇,有了新的希望。
在實踐的最后階段,“在路上”實踐調研團隊成員來到了安徽省明光市城市管理局,就團隊調研主題“地攤經濟”的相關問題與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與學習。明光市城市管理局在相應的政策與規劃出臺后,立即在全市開辟了3個臨時便民市場供市民開展小商品銷售活動。臨時市場都位于人流量較大的開闊場所,既便于管理也有利于吸引消費者。臨時市場內相應的攤位經營權,也采用公平的抽簽制度經行分發,確保市民公平競爭。同時城市管理局根據相應 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制定了相應的規制制度,例如:《嘉山公園臨時便民市場經營守則》,為市民高效有序開展經營活動奠定了基礎。
在城市管理局開展地攤經濟活動后,相關工作人員為臨時市場能夠發揮良好的作用付出了巨大努力。環衛工人們也是在確保相關經營活動有序開展的同時,也沒有把城市清潔綠化工作落下,為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不斷努力。
當天,在路上團隊小分隊同時在合肥市肥東縣展開實踐活動,首先來到了肥東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了解到了肥東縣疫情期間對地攤問題相關措施的轉變與現狀。而后在肥東縣數字化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出于保密性,信訪辦的王主任向隊員們詳盡地口述了肥東縣對地攤政策層面“嚴—松—嚴”的管理方針,指出了目前肥東縣地攤經濟的發展困境,并且表達了自己工作過程中對肥東縣地攤經濟的心路歷程。小分隊最后去往了地攤連片區的肥東縣和平文化廣場,不僅觀察到肥東縣地攤現狀并看到一線城管人員值夜班的工作場景。城管小隊的隊長說到,肥東出臺相關地攤經濟發展政策后,一線城管人員堅持落實相關政策:結合交通、綠化等因素合理增加專門的地攤區域、原有地攤區域延長開放時間、社區簡化地攤攤販報備流程等。
五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團隊成員們的不舍中落下帷幕,“在路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對于地攤經濟有了更為清晰生動的了解。此外,團隊還在線上針對消費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累計收獲有效問卷476份。根據后期問卷數據分析結果和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路上小分隊歸納分析出地攤從業者的主體特征以及從事此項工作的原因,同時分析了流動攤點對實體店鋪的影響。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總結出,地攤經濟想要持久而有序的發展,自然是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填補漏洞,完善管理。其次,也必須注重特色、定位和精品化,將地攤經濟上升為地攤文化,擁有城市本土特色風情。
對地攤經濟放管得當,能激活一池春水,提升人們的美好預期,讓城市更有溫度,讓經濟恢復也更有熱度,使得地攤經濟的煙火氣溫暖每個人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