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了解亳州市的經濟結構和鄉村振興政策的發展情況,根據團中央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部署,安徽財經大學筑夢藥都實踐團決定以安徽亳州中醫藥文化旅游產業為切入點進行考察。筑夢藥都實踐團于7月20日來到亳州,通過走訪和實地調研等方式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悠悠藥香,承文化之美
亳州市地處蘇魯豫皖四個省市的結合部,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文明史的歷史古城,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亳州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許多優秀風流人物,其中就包括了中醫外科鼻祖華佗。亳州的中醫藥材種植歷史十分悠久,素有“中華藥都”的美稱。據了解,當地至今都流傳著這樣一首小詩:“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升朝霞;ㄇ盎ê蠼匀思遥壹曳N花如桑麻。”由此可見,亳州中醫藥文化的薪火相傳以及當地對于中醫藥材的重視和喜愛。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居民交流。
滴滴汗水,獲豐收之果
調研活動開始前,團隊成員們先通過在網上查找資料和咨詢長輩,完成相關前期準備工作和調查問卷。之后,團隊隨機選取了亳州市兩處居民小區進行問卷走訪。其中一位90后農場主姐姐和成員們說:“現在藥農收入增加了不少,我已經在自家農場里開發了新品種中藥花茶和有機綠色農產品,這都要感謝政府的幫助。”通過回收的有效問卷顯示,大部分市民對于中醫藥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持支持態度,少部分表示中立態度。
在充分了解亳州市基本經濟情況后,團隊成員們來到了中醫藥文化旅游業重點設施項目,以實地考察華佗中醫藥文化旅游區為媒介,從創新條件、發展前景等維度探尋中醫藥文化旅游業的奧秘。剛入園內,一陣藥草清香便撲鼻而來。穿過中藥文化歷史長廊,聽著講解員的詳細介紹,成員們仿佛置身于歷史隧道中,感受中藥文化的淵源。園內還有芍花、菊花區、桑園等中藥材種植觀光基地,姹紫嫣紅,美不勝收。旅游區王女士向團隊成員們介紹,“特色文化旅游區除了展示華佗文化外,還將引入中醫藥養生休閑旅游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新型養生休閑的名人故里旅游發展模式,從而實現景村一體的目標,成為中醫藥休閑健康旅游經濟綜合體的龍頭帶動項目。”
圖為團隊成員來到中藥材種植區。
園內,團隊成員看到了農人們正在給中藥材種植基地松土。目前,亳州市中藥材產區的種植和收割,基本上是人工化操作。一位藥農爺爺向團隊成員描述,如今,天微微亮中藥材集貿市場就已人聲鼎沸。一些周邊鄉鎮的藥農會開著電動三輪車或農用車,運來一袋袋的中藥材(主要以白芷、白芍和丹皮為主)來此趕集。“政府如今很重視中醫藥旅游發展,收入有保障了,我們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路過的藥農們樂呵呵地和團隊成員說道。
王女士還向團隊介紹到,安徽謂博中藥股份有限公司曾在創業初期遇到重重阻礙,在得到政府新政策支持后情況有所改善,如今該企業生產的胃藥熱銷市場,成為亳州藥企行業里的驕傲。還有榮耀中藥材種植家庭農場以及渦陽縣源和堂企業,在政府政策幫助下,他們自發開展了幫扶脫貧工作,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而像上述這樣的企業,在亳州當地其實還有不少。
圖為團隊成員與相關負責人交談。
層層幫扶,筑藥都之夢
“今年亳州提出了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的戰略目標,并出臺了相關政策,努力為中醫藥走向世界貢獻安徽力量。”在得知團隊成員們的調研來意后,李負責人解釋了今年亳州市的相關政策目標并展示了這幾年來藥農幫扶互助的名單。
在繼續深入交流的過程中,成員們了解到今年以來,亳州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中醫藥文化特色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舉措,促進“三農”發展,將鄉村振興發展落至實處。
同時,亳州市緊緊圍繞中醫藥文化業與現代化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將產業發展落到促進經濟增收上來,必將推動中醫藥文化旅游產業由增產轉向提質。
現如今,亳州市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招牌,不僅提升了中醫藥旅游業的軟實力和創造力,也有助于中醫藥產業的延伸和其經濟蓬勃向上的發展。而中藥材從種植到生產,從收獲到市場流通,也無一不凝聚了亳州市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改革開放至今,相信在黨中央的積極領導下,未來亳州市中醫藥文化旅游業發展將會譜寫出新篇章,其經濟結構也會一步步發展,呈現出嶄新面貌,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
(撰稿:謝佳寧;攝影:孔佳佳、陶冉、王心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