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至2020年8月26日,廈門醫學院"廈門海滄主排洪渠現場調研"實踐隊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為主題,采用"互聯網+社會實踐"新模式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著眼倡導生態文明風尚,前往廈門海滄主排洪渠進行現場調研。
在實踐中學習"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的國家重大戰略,倡導做文明生活踐行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我們的青春力量。
岸上實地調研,共談水渠前世今生
7月21日在廈門海滄霞飛橋上,治理人員向隊員們介紹道,海綿城市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治理人員對排洪渠治理前后對比及相關特性、現狀問題、治理方案、未來規劃等講述,實踐隊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治理人員對實踐隊此行原因及目的表示贊揚與支持,積極給予問題反饋。交流完后,我們還向周邊居民、前來考察的上級領導詢問對排洪渠治理現狀及看法進行調查記錄。
8月17日實踐隊前往新陽街道辦事處、霞陽社區等附近公共場所進行海洋環境宣傳,在得到街道辦事處相關人員同意前提下在社區公告欄等合適位置粘貼了實踐隊自行設計的關于保護海洋,爭做新時代文明時代建設者倡議海報,以此提高公眾意識,獻上自己的一份力。
乘風破浪,渠上考察
8月17日實踐隊員來到霞光橋點位進行現場調研,正處夏季太陽正當時,上船前實踐隊員將提前購備好的飲用水分發給為水域環境保護不畏炎熱辛苦工作的渠上治理人員,考察途中依次聽取現場治理人員講解渠上提水式曝氣機、生物基、檢測水質儀、岸上凈水站等治理方式及相應的處理手段進行水域整治。
所見所聞所感
建設生態文明是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隨著治理的成效,有效的維護與完善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務。行動的落實更需要思想的提高,對于此排洪渠,海滄人民在行動,河流文化節、攝影展、公益健步行等活動也有序開展,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逐漸提升。海滄新陽主排洪渠是廈門海灣治理的一個縮影,從從前的"龍須溝"到現在的"靚龍渠",水清岸綠、魚游鳥飛將不再是夢想,綠色也將成為排洪渠未來的底色,更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底色,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要學會切實領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背后真正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