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運動”調查普及
——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劉慈欣在《流浪地球》里說過:“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滅。知道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而發(fā)生在武漢的新型肺炎,最終還是演變成了這場災難。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也讓這個春節(jié)假期變得格外漫長。
經過此次疫情,我們實踐小組深刻的意識到了擁有一個優(yōu)秀的身體素質的重要性。而大眾似乎對“健身”,“運動”,“鍛煉”這幾個概念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定的誤解,潛意識地把“健身”和“健身房”,“舉鐵”,“動感單車”,“跑步機”聯系在一起;把“運動”和“八百米長跑”聯系在一起…….以至于大家“聞運動色變”,還沒邁開腿,就感覺已經累得不行。大家都說,擠不出時間鍛煉,也沒有辦法天天健身打卡健身房,而且太累了實在堅持不下去。其實,是大家對運動這個概念產生了一定的不太正確的認知,日常小活動,也能讓我們的健康蹭蹭蹭上漲。比如說,趕班車也算是跑步,每天從家到站點,從站點再起跑。其實,趕班車也是 跑步,每一步,都在記錄,每一步,都在算數;搬快遞就是舉鐵。一瓶水、幾本書、甚至小寶貝,都是我們趁手健身的小道具。如果在當前心率下可以保持更長時間,就表示我們能勝任更高的運動強度了;起身喝水就是練蹲起。沒有大把時間,也可以抽個小空。喝水、站立、舒展一下。日常小動作積累起來,就有不容小覷的健康效果;爬樓梯就是爬山;扔紙團就算是投籃………其實,健康就在這不起眼的日常小活動里。這就是我們小組本次社會實踐的目的與意義所在:本次社會實踐的目的就在于深入社會,真實的了解疫情是否對于群眾對身體素質的關注度有所提升,以及地毯式的向老百姓宣傳正確科學的居家健身鍛煉的知識以及方法,轉變群眾健康理念,推動全民健身工作轉型升級。與此用時,也讓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感受到國家發(fā)展變化,為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貢獻我們的力量。
據問卷調查數據結果(圖1),我們可以發(fā)現,疫情之前對于自身身體健康非常關注的比例僅為百分之十八,并且有百分之二十一的人不太關注自身身體健康情況,而疫情之后對于自身身體健康情況非常關注的比例提升至百分之八十,關注程度有了明顯的提升。而疫情之前僅有百分之四十二的人有定期健身鍛煉的習慣,其中,每周運動三至五次的人數占比為百分之四十七點六,每周運動五次以上的人數占比為百分之二十一點四,且每次運動時長在0.5至1.5的人數占比為備份至六十四點三。這些數據表明:在有運動習慣的人群中,大家的運動狀態(tài)普遍較好。但是在這百分之四十第二的有定期健身鍛煉的習慣的人群中,僅有百分之六十四的人會為自己制定鍛煉計劃,也就是說,大家的“科學鍛煉的”意識還不夠強。而阻礙大家定期鍛煉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動力長期堅持,時間不允許,不知道怎么進行。這恰好反映了大家對運動這個概念闡釋了一定程度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