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尋非承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通過為期一天的調研考察(主要以線上線下填寫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團隊成員總結了兩點:
一是針對調查研究的本身,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通過這次社會實踐調研可以清晰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社會的影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其保護的意義是什么。
二是針對實踐調查小組成員,我們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培養大家的能力,對知識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培養溝通交流能力:與組員溝通的能力;與調查對象溝通的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術調研和結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品質,孕育出更好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意識到當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層面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可以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積極開發傳統節日文化用品和武術、戲曲、舞龍、舞獅、鑼鼓等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就能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如,撫松縣漫江鎮錦江木屋、通化縣東來鄉鹿圈子村、臨江市花山鎮珍珠村松嶺屯等,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地民族特色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文化,大力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并受益的傳統文化展示表演與體驗活動等,不僅給鄉村帶來了文化氣息,還催生了新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表演性質的戲曲、歌舞、音樂無不根植于民間的深厚文化土壤,來源于人民世世代代生產生活的文化積累和提煉,是民間藝術的精華,人們對此最熟悉、最親切、最熱愛、最易于接受,這些有著泥土芬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煥發生命活力的給養,是 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陽光雨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展現出經濟價值。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其宗旨是利用當地的有效資源發展經濟,讓農村居民生活更加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