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行記
——調研鄉村特色產業的故事
花橋鎮,隸屬于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地處廣安區北部,西與蓬安縣銀漢鎮相連,北與渠縣新市鎮、蓬安縣福德鎮接壤。區域面積48.57平方千米,是廣安區下轄最大的鎮。花橋鎮在廣安地位十分重要,素有“一代(代市)二花(花橋)三官閣”的說法。農業作為花橋最主要經濟構成,三農問題也是重中之重。為考察當地特色產業“一村一品”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深入基層群眾,深入鄉村,接受廣大人民群眾與基層干部的再教育,了解地方發展的成果與困難,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議,“蜀山行”調研小分隊踏上了下鄉調研之路。
八月十七日早,暑氣尚未散去。三名成員乘車前往花橋鎮,并在路上對即將進行的調研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討論。討論主要圍繞著調研的路程、內容、形式等展開,同行的家長也提到了一些注意事項。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調研小分隊到達了花橋鎮大巖村村委會,并在此處對大巖村村主任胡利君進行了采訪。
胡主任從16歲起就立志想要改變大巖村貧窮落后的情況,參軍歸來之后在外打工,在得知村里換屆選舉之后,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回到大巖村擔任村主任。自那時起,便想方設法帶領村民走向富裕,在對當地自然條件,居民情況做出深入調查后,因地制宜提出了在當地種植中藥材黃精和瓜蔞。并且在大巖村創辦了農業合作社,帶頭致富,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他說過:“如果自己都不能致富,那又如何帶動鄉親們致富呢?”隨后在胡主任的陪同下,我們到山上調研了當地的種植情況,也看到了撂荒地雜草的生長是如何的嚴重。在返回的路程中,在被問及之后會不會在城里買房時,胡主任的一句話讓我至今難忘:“自從我16歲發誓要改變我們大巖村落后的現狀后,就從未想過要離開!”我想,這種信念,才是農村從貧困走向振興的紐帶,而他們,也配得上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離開大巖村,我們來到了蒲蓮社區,在此處發放問卷收集信息,并采訪了蒲蓮社區的第一書記于丁。蒲蓮社區作為異地搬遷的集中地,開展小區化建設,將各種資源集中在小區附近,讓民眾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合作社作為當地農業發展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六角村發展與致富的重要途經,十分具有調研價值。因此,“蜀山行”調研小分隊的下一個目的地便是六角村合作社。驅車上山,來到了全廣安區地勢最高之處,同時也是六角村合作社的所在地。在合作社中,我們采訪了合作社的股東周五林,了解了合作社的經營情況,并實地參觀了合作社的核桃種植,養殖等產業發展。
“蜀山行”調研小分隊最后一站是六角村村委會,在當地我們見到了村書記于德鋒。于書記在了解我們的來意后,向我們闡述了六角村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近幾年發展的成果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且對中國農村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讓我們受益匪淺。
轉眼間,已經是中午。“蜀山行”調研小分隊的旅程也迎來了尾聲。鄉村作為我國的重要部分,三農問題必然是重中之重,我國過去長期對農村采取忽視的態度,對農村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現如今國家大力推行鄉村振興計劃,需要青年的響應與支持,深入農村地區,發現并積極解決問題,鄉村振興絕不單單只是政府與農民的事,務必需要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我輩青年,亦當奮勇爭先,為鄉村振興與民族復興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