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了解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船模,2022年1月21日下午,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小隊前往威海市威高民俗文化邨,拜訪了船模技藝傳承人秦嗣安師傅。
走進秦師傅的作坊,映入眼簾的是秦師傅制作的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船模作品。船模雖小,可部件卻很齊全,仿照著實物,這些模型不僅在外形上相差不大,細處的小部件也幾乎相差無二。再往里走,秦師傅辦公桌旁“業精于勤”的牌匾很是矚目,可見四字真言鞭策著秦師傅鉆研與傳承這門穿梭于榫卯之間的非遺至今。

隨后,秦師傅向隊員們介紹了威海船模的發展歷程。據秦師傅介紹,船模即船模型,是依照真船的形狀、結構、色彩,甚至內飾部件,嚴格按比例縮小制作的比例模型。而威海船模是由威海的地理環境、祭祀民俗、特定歷史等要素共同作用從木雕花船沿革而來,具有鮮明的威海本土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是北方船模的重要代表。秦師傅還介紹到,船模最初是漁民出海前放在天后宮、龍王廟用來祭祀的供品,祈求平安和滿載而歸。英國租借威海衛以后,由于英國人對大海特殊的情結,來威海的英國人看到小巧的木雕花船十分喜愛,于是買來做紀念品。后來外國游客不斷增多,船模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類型也愈加豐富,從單一的木質漁船、古戰船、貨船,到多種材質的巡洋艦、快艇、潛艇等艦艇的模型,船模成為當時最受外國游客青睞的旅游工藝品之一。時至今日,人們對船模又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由于帆船模型上帶有桅桿和風帆,寓意著“一帆風順”的美好期許,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極佳禮品。

近年來,秦嗣安作為威海船模唯一的傳承人,他憑借著精湛技藝,制作的古船模型及古建筑模型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十幾件作品分別被威海市博物館、西霞口集團和社會各界人士收藏,還經常有人到工作室參觀,慕名定制木藝作品。談及這門技藝的傳承問題,秦師傅認為較為困難。他說,船模制作非常復雜,首先要根據真船實物換算出模型所有部件的尺寸、弧度,畫出模型圖紙,標明所有部件及位置的尺寸數據,然后根據圖紙對所有部件嚴格按所標尺寸和弧度下料。做完大樣之后,還要修整、打磨、彩繪等。一系列流程下來,少則幾天,多則數月才能制作,實屬不易。秦師傅先前就有學員對待船模從滿腔熱血到失去耐心,最終放棄對這門技藝的學習,由此可見,這門技藝學習之難、傳承之艱。

講解完畢后,在秦師傅的指導下,隊員們體驗了簡易模型的制作。隊員們體驗制作簡易模型時,省略了設計以及激光打印及后期彩繪等步驟,即便如此,也并不輕松。首先,在牙簽的輔助下,隊員們將模型的各個細小的部件從模板上取下。各個部件雖小,但榫卯結構卻很齊全,十分精致。隨后,在秦師傅的演示下,隊員們將各個小部件先進行組裝,做出模型的基本組成結構并按順序和對應位置將其拼好,再用膠水固定。小小模型的制作看似簡單,制作時卻面臨許多問題,如損壞小巧的零部件、零件組裝順序和位置錯誤,未固定牢等等。最后,在秦師傅的悉心指導及兩個小時的精心制作下,隊員們得到了較為滿意的作品,也對模型的制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即便是簡易版的模型制作,想要做好也要花很多心思,便深感傳承不易。

本次的探訪使小隊成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船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過此次體驗簡易船模的制作,隊員們認為,若肯用心學習與鉆研,并堅持下去,定能發現其中的無窮樂趣。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有更多人了解并走近這門技藝,真正的感受它、學習它,把先人的智慧與藝術之美傳承下去,讓其繼續熠熠光輝。
文字:徐嘉藝
圖片:徐嘉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