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蓮剪紙”的文化內涵和保護傳承狀況,2022年1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小隊來到日照市文化館參訪學習,深入探索“五蓮剪紙”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路徑。

在市文化館“日照非遺傳習大課堂”上,“五蓮剪紙”傳承人辛彥玲老師正在為小朋友們上剪紙課。今天講解的主要內容是剪裁老虎。老師簡要講解了剪紙過程中的剪紙語言,即各種各樣的紋路裝飾,并進行了無底稿剪裁的示范。老師表示,無底稿剪裁雖能在裁剪過程中脫離底稿的束縛,充分的進行創新,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卻過于困難。于是老師便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底稿以供使用。實踐隊員和小朋友們便開始了體驗,老師在旁給予指導。“先將底稿與折疊好的紅紙用訂書機訂在一起,之后才是裁剪的時間,要從里面的部分剪起,然后再剪外邊的輪廓,否則底稿就從紅紙上掉下來了。”老師提醒道。盡管動作不熟練,但隊員們依舊認真地進行著裁剪。隨著動作的進行,一個個虎頭狀的作品漸漸浮出水面。在完成了基本的裁剪后,隊員們還在虎頭上剪出了不同于底稿的花紋裝飾,加入了自己的元素,望著這略顯稚嫩但又獨一無二的作品,隊員們紛紛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課程結束后,實踐隊員采訪了老師。辛老師表示,她從小便對剪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在家族傳承的氛圍下,于八年前開始了系統的學習。每逢過年、結婚等喜事,人們都要靠著剪紙技藝來制作窗花、喜字等裝飾,但這些紙制品最大的問題便是易破碎,長期保存難度大,有許多優秀的作品邊這樣不幸流失了。因此老師特別著重于作品的保存,用玻璃框架將完成的剪紙作品裝裱起來,便于保存;就算多年過去,紙本身的顏色也許會發生改變,但這個剪紙作品仍會保留在框架里。老師回憶道,在她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進行著練習,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在進行對稱折疊、文字剪紙設計中總會犯錯,這便使得剪出來的作品會出現文字倒置的情況。為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老師一方面進行了反復的練習,另一方面拜訪過武漢、五蓮等地在剪紙領域有著較高造詣的老人家,同時也會與剪紙愛好者們進行經驗交流,以此取長補短、精進自我。
海洋文化是日照地區剪紙的特色。因此老師在進行創作時除了傳統的元素外,更加側重將海洋元素加入到作品中。因此,年年有余、一帆風順等帶有魚、帆船等元素的作品更是老師的拿手好戲。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提高,像老師這樣的傳承人積極配合市非遺中心的工作,進行作品的制作、宣傳。在多方的努力下,剪紙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作品的銷量也越來越好,老師也在朋友圈開起了網店以此來擴大宣傳和銷售范圍。
部分學習剪紙的人會急于求成,但剪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傳統文化是一個沉淀的過程,需要慢慢的去體驗。老師表示她的創作多取材自生活,她會留意身邊的事物,哪怕是小到一片落葉也能激發起老師的靈感,以此為基礎,加上其他的元素便可產出一副精致的作品。因此,老師多次強調“要做生活中的有些人”,這也是老師對孩子們的要求。
隨后隊員們也對家長以及活動組織者進行了采訪。學生家長表示非常歡迎此類宣講活動,在增進親子間感情的同時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借此機會了解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活動的組織者也表示,在經數年的發展后,對于非遺的宣傳已形成了系列活動,加大了非遺進校園、進社會的力度,同時也在抖音等主流媒體上建立了自己的頻道。在這些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也會存在小問題,但總體來看依舊是瑕不掩瑜,收獲頗豐。
剪紙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傳承、它的發展、它的創新,離不開全社會的關注,走進它、感受它,感受剪紙的樂趣,領略民間藝術的魅力。此次探查之旅,隊員們加深了對剪紙的認識,以親身體驗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有利于非遺的傳承,同時為今后進一步的探查打下了基礎。

文字:于意
圖片: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小隊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