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疫不舍”調研團中期調研總結
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藝疫不舍”社會實踐調研團于寒假期間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人們對疫情期間傳統藝術發展的了解情況展開了調研。本次調研人群主要是00后,當然也不乏90后80后的參與,調研人群較為廣泛,具有代表性。
一、線上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1.此次參與問卷調查的對象大多自認為對中華傳統藝術的了解程度不高,非常了解中華傳統藝術的比例達到了12.9%,但是還存在對傳統藝術不感興趣的人,這說明中華傳統藝術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宣傳。
2.我們調查了疫情前與疫情期間人們了解傳統藝術的途徑,調查結果顯示,疫情前人們主要是通過網絡短視頻平臺,自己主動了解,參加美術館、觀看表演等方面。而疫情期間由于距離的局限,通過網絡短視頻平臺了解傳統藝術的比例由69.89%上升到了84.95%,同時線上演出節目的比例為51.61%。這說明疫情下的文藝活動開展的艱難卻又多姿多彩,而此時人們也更傾向于線上的傳統藝術活動。
3.對于問題“您有了解過傳統藝術的歷史以及在當代的發展嗎”,有78.49%的參與者表示有點了解,占大部分。而且大家對身邊傳統藝術活動都有點關注。說明現在大部分人對傳統藝術活動有一定了解,但了解不夠全面深刻。
4. 當談到人們認為疫情對傳統藝術發展的影響時,有43.01%的參與者認為是阻礙作用,而39.78%的參與者認為是促進作用。前者多數認為線下活動的取消使得傳統藝術的傳承發展遇到阻礙,但是后者中的大多數認為疫情促進了拘泥于線下的傳統藝術與時代互聯,會帶給傳統藝術更廣闊的未來。
5. 最后,絕大部分的調查對象表達了他們對傳統藝術將會進一步了解的意愿。他們也分享了一些他們對于疫情下傳統藝術發展的建議,比如:線上線下同時發展、充分利用網絡短視頻、多組織傳統藝術宣講等等。
根據以上分析,當代年輕人應該更主動地去了解中華傳統藝術。正所謂“文為時著,歌為世作。”,藝術最能打動人們心中情感,由于疫情的阻礙,許多傳統藝術形式難以得到正常的展現,但疫情下的文藝活動開展的艱難卻又多姿多彩,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傳統藝術的花才能在現代生活的土壤上開的更加絢爛,因為這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時間:2022-02-09 作者:禹奇慧 來源:禹奇慧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