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黑陶文化,保護文化遺產
郭沫若先生在《西江月·頌陶》中這樣寫道,“土是有生之母,陶為人所化生;陶人與土配成雙,天地陰陽醞釀;水火木金協調,宮商角征交響;匯成陶海嘆汪洋,真是森羅萬象。”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器的國家之一,陶器種類繁多,制陶技藝復雜多樣。而德州是現代黑陶的發源地,是古代陶瓷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中國黑陶城”。
這個寒假,為了更好地了解家鄉黑陶文化,傳承黑陶文明,增強對家鄉文明的歸屬感和使命感,文明傳承先鋒隊的隊員姜豐決定探索家鄉德州黑陶文化,并前往當地中國黑陶城博物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在前往黑陶城博物館之前,隊員先在線上搜集并觀看了有關德州梁子黑陶的制作過程的紀錄片,對黑陶制作技藝有了初步了解。在博物館中,隊員詳細了解了德州黑陶的歷史。據博物館內的工作人員介紹,德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上古時因制陶業發達而稱為“有鬲氏之國”。數千年歲月流逝中,黑陶技藝逐漸遺失。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州率先讓失傳數千年的黑陶技藝重新煥發光彩,并且創造性地與現代技藝相結合,使其成為展示中華經典文化的藝術珍品。德州地區的黑陶制品主要采用京杭大運河兩岸特有的紅膠泥為原料,紅膠泥質地細膩,土質密度大。博物館大廳內陳列著一個做工精美的黑陶制品,它就是龍山文化的代表作蛋殼陶。它通體透亮,瓶身極薄,歷經數十次手工拉胚和高溫烤制,制作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堪稱一絕。隊員也對陳列在博物館內的展品贊不絕口。
隨后,黑陶城博物館的銷售人員向隊員介紹了展廳內眾多精美的黑陶制品。如今的黑陶制品不局限于傳統的制陶技術,通過吸收其他工藝品的技術,形成了金絲漆陶、硬刻和漆陶三種創新技術,這也有利于黑陶制品的銷售和黑陶文明的傳播。之后,館內的工作人員帶領隊員體驗了黑陶的制作流程,看似簡單但是操作起來并不容易的制作過程讓隊員對黑陶文化產生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文明傳承先鋒隊的隊員對黑陶文化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對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也有了更深的感悟。以德州地區的黑陶文化為例,傳承發揚黑陶文化必須以傳統文化為根基,以時代潮流為背景,以創新創造為指引,以文化自信為目標,在未來,文明傳承先鋒隊的隊員們一定會滿懷熱情,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中,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間:2022-02-28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