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的文脈風情,歷史背影令我陶醉。
金秋十月,秋風送爽,十一長假,在家閑著也是閑著,于是就攜內人在秋風秋韻的陪伴下,來到江南名鎮——烏鎮。走下汽車一派古樸秀麗的江南風情撲面而來,它深情地撥動著我尋幽探古的心弦,催促著我匆忙的腳步。走出車站我們便隨潮涌的人流擠上公交,直駛烏鎮景區。
到達景區天色將晚,西沉的太陽已躺進樹梢的懷抱,我欲購票,服務員說“這時進去只能看夜景了, 要想從容地,深度地觀景,最好是明天”。無奈我們便找個民宿小住下來。
第二天清晨我們便早早地來到景區購票大廳,因為是節日長假游人很多,距開園時間尚有兩個小時就已排起了長龍,大家都在焦急地眺盼著開園時間的到來。上午九時正式開園,我們隨著潮水般的人流涌到擺渡碼頭,乘坐擺渡船進入古鎮。
透過小舟弦窗我看到,古鎮池水清幽,水岸楊柳婀娜,樓臺亭榭別致,小橋流水人家,船夫搖櫓倒影。我強烈地感受到一種江南水鄉的優雅古韻。醉夢江南,忱水人家,靜靜的河水,繁忙的小舟,古色古香的臨街店鋪和那沉睡千年的青石黛瓦都在向我訴說著古鎮曾經的繁榮和滄桑,清雅和格致。
走在烏鎮的古街柳巷,腳踏斑駁的石板路,千年古鎮的深厚底蘊,都被那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橋一船,一巷一亭詮釋的淋漓盡致。
烏鎮,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地,千百年來,人才輩出,商業繁榮,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居民的房子也大多臨河而建,灰瓦,木墻,烏篷船,藍印花布……骨子里更是透著遠離世俗的清雅。
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
自古江南多靈秀。烏鎮就是江南花園里的一朵奇葩,靈秀而清雅。烏鎮與其說一個古是文學愛好者和先生的崇拜者。江南的很多景觀都會與文人扯上關系,烏鎮也不例外,因為有了茅盾這樣的文人,烏鎮便多了些儒雅和深厚,多了些大氣和底蘊。
時光在流逝,歲月在變遷,古老和滄桑構成了古鎮的內涵,寧靜和秀美蕩漾了古鎮的風景,青磚滿地,流水潺潺,烏篷船幽鎮,不如說是一座水上花園或水上博物館更為貼切。民居臨水而建,河水密如蛛網,四通八達,清澈的河水流淌千年,忠實地托舉著那些有著工藝精湛的木雕和石雕的梁、柱、門、窗的古老民居,承載著這些民居中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也正因為這河千年來的包納,烏鎮的人們才幸福而悠然地生活在這充滿靈性的土地上。
“橋”是古鎮一道亮麗的景色,如彩虹搖曳的小橋精致靈動,布滿街巷,橋河一體構筑起烏鎮的獨特韻味,站在橋上依河遠望,河水清幽,潺潺流淌,漿聲舟影,游人流連,水墨丹青韻味悠長。
古鎮街巷,逼仄通幽,木制的臨街店鋪綿延不絕,斑駁的青石板路面被時光踏磨的光潔而圓潤,走在這古樸逼仄的小巷,似乎嗅到一種遠古的氣息,
這氣息散發出一種別樣的繁榮和富庶,古鎮歷來是商賈云集之地,經貿往來之所。 輝煌的歷史鑄就了它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風韻猶存,贏得天下人前來膜拜觀賞。
看到這令人陶醉的景致,妻忙著拍照留影,興奮在忘我的狀態中,我則獨自行走在這彌漫著歷史塵煙的街巷,撫摸著斑駁的雕花墻壁,試圖揭開歷史的幕簾,去觸摸它昨日的輝煌和榮耀。古鎮店鋪林立,緊挨密集,但大都大門緊閉,靜默無聲,這與麗江,大理,周莊等古鎮吵嚷雜亂,商業氣氛濃郁不同,多了幾分雅致和清幽,這或許就是千年烏鎮骨子里流淌的血脈使然。烏鎮不僅歷史上經濟繁榮,民風純樸,它還是人杰地靈,人才輩出之地。由于世風清雅,孕育了大批的文人雅士。
當代大文豪矛盾先生就出生在烏鎮,當我得知矛盾的故居就座落在此地時,我異常渴望能到先生的故居觀瞻一番,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先生的成長足跡和幼年的佚聞鎖事,遺憾的是我竟沒有找到先生故居,只有退而求其次,來到《歷屆矛盾文學獎得主展覽舘》參觀,當漫步《展舘》的時候,發現這里和熙熙攘攘的街道相比,的確冷清了很多,只有稀稀落落的幾個游人在這里流連游覽,當然,這些都幽,千年的時光在這里輕輕的滑過,畫中的烏篷船懶散的泊在水面上,微風搖晃,烏鎮的美倏地一下便被定格了,縱使只有一湖面的影子,此刻也勝過了萬千的文字,如果人也能這樣閑散舒適的活在世上,淡泊的面對人世的紛紛擾擾,也算的上是一種至高境界了吧 !
一上午的粗略游覽,已把古鎮的神韻格調,文脈遺風烙印般留在腦子里,走在回程的路上,不禁回眸:烏鎮,我來過,卻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