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母親總會到避暑房小住一段時間,我便有機會去看望母親,順便在山里小住幾日,享受幾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野生活。
這些年,重慶的避暑納涼經濟持續活躍。仙女山、四面山、黃水、蘇馬蕩、仙源、寨壩等自然稟賦好的群山秀峰之上,一層層別致的避暑小洋樓拔地而起,掩映在蒼松翠柏和茂林修竹之下,隱藏于一座座峰巒起伏山野之中,鮮為外人道也,恍若“世外桃源”。
每至夏日酷暑,太陽炙烤大地,整日躲進空調房,渾身不自在。城里的人們開始紛紛上山納涼,一向寂靜的山野頓時熱鬧起來。
清晨與日暮是乘涼和觀景的最佳時間。人們不約而同走出房屋,擁抱大自然,感受夏日大山深處的清涼,一掃主城火爐蒸烤的煩悶。
晨曦微露,薄霧升騰,涼風習習,山谷不時響起清脆悅耳的鳥鳴聲,一切像剛睡醒的樣子。小區農貿市場忽然熱鬧起來,四面八方的山里人把土貨拿來買賣,大媽大爺們忙著搶購山貨,備足一天的食材。此時,不乏晨練者,跑步、跳操、太極、吹笛、散步、溜狗……形形色色,動作嫻熟,旋律悠揚,一派忙碌景象。也引來了樹蔭下晨讀的少年郎,神情專注,書聲朗朗,處處彰顯山居清晨的生機與活力。
傍晚,夕陽緩緩落幕,緋紅的流云,彩霞滿天,微風吹拂,暑熱褪去。熙熙攘攘的人群散落在翠綠的樹蔭下、流連于清澈的小溪旁,漫步悠長的鄉間小路上。三五成群,或休憩,或閑聊,或漫步……此情此景,如果我是編者,一定去編寫一部“老人、小孩和狗”的生活劇本,讓人物故事淋漓盡致呈現在世人面前。如果我是畫家,一定去繪制一幅五彩斑斕的“山居晨韻”或“落日余暉”畫卷,讓絕美的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只可嘆沒有這些藝術細胞,好在一幫攝影朋友彌補了我的遺憾,用快門記錄下這些美好瞬間。
山里乘涼休閑,一靠空氣,二靠天氣。植被包圍的群山,山里空氣清新自然,負氧離子特別多,適合久居都市的人們在這大山深處“洗肺”。
前些年,我去過廣西巴馬,那里負氧離子全國之最,山好水好人長壽,是著名的長壽之鄉,人們慕名前往。巴馬在人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但此地不是巴馬,勝似巴馬。
山里的天氣像嬰兒的臉,說變就變。時而風和日麗,時而急風驟雨,“東邊日出西邊雨”是常有的事。這也給山野生活平添了幾分戲劇性。
這里的降雨多是地形雨,來得快去得也快,每一場雨都是及時雨,是幸福雨,大多發生在午后或傍晚,淅瀝的雨聲和轟隆的雷鳴經常把我從午睡中喚醒。
降雨帶給人們的夏日的絲絲清涼和清新。雨后的空氣變得濕潤,渾身感到舒適,山野顯得十分寧靜,陽光穿透云層,顯得更加耀眼。樹木山巒被雨洗涮一新,滿眼的綠,在陽光透射下更加養眼。半山腰的水霧像潔白的絲帶一樣飄動著,纏繞著,依偎著。山澗溪流孱孱,漫過淺草荒灘。一簇簇野花盛放花蕊,芬芳四溢。匍匐在翠綠竹蔭下的農家瓦房院落忽隱忽現,飲煙彌漫。一幅絕美的鄉村田園山水畫,置身其間,處處風景,甚是喜歡。
記憶沉淀落滿塵埃。少小時候,我本生活在這鄉村田園,山青青,水碧碧,土墻灰瓦,纖陌縱橫,玉米桿向兵士一樣站立成一排排一行行,稻田一遍金黃,蛙鳴蟬噪,沒有都市的繁華喧鬧。只是太過冷清,我就拼命往人群擁擠的地方尋找未來,尋找到了嗎?可能是吧,但骨子里卻深深地烙下了這段情緣,讓我揮之不去。
但愿人間處處是清歡,夏日山野好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