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姓氏與籍貫之我見
陳宣章
從《木蘭辭》流行至今,對木蘭的姓氏與籍貫一直爭論不休。史書也無確載。南朝•僧人智匠編的《古今樂錄》最早收錄《木蘭辭》,卻說:“木蘭不知名。”這里有兩種可能:1.從民歌流傳到樂府收錄,智匠確實不知木蘭名。2.民歌流傳很廣,難免張冠李戴, 智匠無奈,只能說“木蘭不知名”。自宋元以來,主要是木蘭的姓氏為宋州魏姓與黃州朱姓之爭。從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各地為自身利益,爭奪名人以擴大當地旅游資源,有關木蘭故地的爭論就五花八門。我認為:木蘭的姓氏、籍貫與出生年代,三個問題緊密相連。
木蘭姓氏與籍貫的爭論情況如下:
一.木蘭本姓“花”。1.南北朝•祖沖之《述異記》提到木蘭姓花。2.唐•李亢《異志》也如是說。3.明•徐渭編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本文作者注:今河北大名)。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于是,也有了木蘭父親花弧、母親花賈氏、姐姐花木蓮、弟弟花雄、妹妹花木難。4.清•黃文旸《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5.清•褚人獲《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小說中又有花木蘭的妹妹花又蘭。6.抗日戰爭時期,梅蘭芳將《雌木蘭替父從軍》改編為京劇《木蘭從軍》。抗美援朝時,常香玉又把京劇《木蘭從軍》移植為豫劇《花木蘭》,赴朝慰問、全國公演,影響更大。之后又拍成電影《花木蘭》,一時風靡全國。
文藝作品中,“花”姓可以杜撰。有人說:“木蘭姓花,是戲劇、電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歷史。”但祖沖之是科學家,又與智匠同年代,應該不會虛構。可是,其根據是什么呢?
木蘭姓“花”與籍貫“陜西延安說”有關。有人說:“木蘭姓花,延安有萬花山。”1985年2月5日延安建成木蘭陵園時新華社報道:“相傳木蘭為延安府尚義村人氏。”1986年3月4日《中國旅游報》報道:“木蘭是延安市東南十六公里處的萬花山下花源頭村人”,又說“延安文聯的一名干部在萬花山下的麥地里發現一塊長滿蒼苔的碑石,上書‘花木蘭之墓’”等,以此證明花木蘭故鄉就在此處。2011年《拾穗集》有篇文章《花木蘭故里在延安》,說:“花木蘭的故事傳頌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人認為她只是文學虛構的人物而已,但在唐代就有詩人以熱情的詩歌贊頌了花木蘭,例如白居易的《戲題花木蘭》,杜牧的《木蘭廟》,還有宋代《太平寰宇記》,以及1980年發現的鮮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證花木蘭確有其人。說花木蘭是鮮卑族人,隨父到河套的。元人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征》里面也是說‘其所據之地域為河套,即延安郡’。”
問題是,那塊“長滿蒼苔”的碑石是何朝代、何人所立?內容又未詳。如果上書“花木蘭之墓”,最早也早不過明嘉靖雜劇《雌木蘭從軍》之前。而兩塊元代碑對木蘭的故里、姓氏、英跡都記載得一清二楚。為什么要相信晚二百年的那塊莫名其妙的碑石?那些“印證花木蘭確有其人”者,并沒有說木蘭是延安人;而虞城的《孝烈將軍祠像辨征》記事碑,怎么會說“其所據之地域為河套,即延安郡”?再說,“所據之地域”就是籍貫嗎?
二.木蘭本姓“朱”。1.《黃陂縣志》記載:“唐貞觀年間,山北雙龍鎮千戶長朱異得一女,十八歲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英勇征戰十二載……封為將軍,她不受朝祿,回歸故里,終年九十,葬于木蘭山北。”2.明•焦竑《焦氏筆乘》:“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3.明嘉靖《黃陂志》載:“木蘭山,在縣北七十里……傳產木蘭,隋曾以此山名為木蘭縣,故有木蘭將軍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4.清康熙《黃陂縣志》:“木蘭,本縣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木蘭姓“朱”與籍貫“黃州黃陂說”有關。說木蘭是黃州人,是因為“黃陂有木蘭山,有廟在木蘭山。”唐•杜牧《題木蘭廟》是黃陂木蘭事跡的最早記載,說明唐代時黃陂的木蘭崇拜已經很盛。宋•程大昌《演繁露》感慨:“觀杜牧此詩,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異哉!”臺灣學者張覺明,姓朱,在河南信陽從軍,為驅逐匈奴遠征河北燕山,其生辰不是四月初八。張覺明特別提到:“‘唧唧’絕不是簡單的象聲詞,而是黃陂本地方言。”張覺明按照先有木蘭廟,再有木蘭山,最后才有木蘭縣的歷史邏輯,黃陂作為木蘭故里最有歷史依據和說服力。黃陂區進行史跡征集、研究并由黃鋰寫成《花木蘭將軍三考》。他提出木蘭是漢代人,家在黃陂。特別是史跡調查中,文中談到黃陂雙龍鎮(今木蘭山北之姚集鎮大城潭村)有許多從周代到六朝的文化遺存,而清•不題撰人《木蘭奇女傳》云:“木蘭,姓朱,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今黃陂)雙龍鎮人。”而在木蘭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將軍墳,并發現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凡此都證明黃陂為木蘭故里。但是,黃陂人又說木蘭為唐初人,即:朱木蘭之前許多年,早就有了木蘭山(因“傳產木蘭”),才取名為木蘭縣的。而“故有木蘭將軍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說明:木蘭墓因同名而建。
木蘭的生世,一說其412-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于412年,從軍12年后返鄉,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殺;黃陂人說是唐初人;臺灣學者張覺明研究表明,木蘭屬漢文帝時代人。這都說明:“代父從軍”的黃陂朱木蘭,絕不是《木蘭辭》中的木蘭。清康熙《黃陂志》說“假男子代父西征”的朱木蘭將軍,應該不是“戍守河北、征戰燕山”的木蘭將軍,因為從黃陂“代父西征”,只能越陜西、過甘肅,到達青海或四川北部“征戰”,而不是去燕山的;更用不著跨黃河、越黑山了。有人說:“西征”是“北征”的筆誤。但是,《黃州府志》、《明一統志》說到此事,都記載“代父西征”,難道層層志書都“筆誤”?
《辭海•詞語分冊》:“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中國的確有“木”姓,但這里可能為了兩個姓氏統一而猜測姓“木”。
三.木蘭本姓“魏”。1.虞城縣營廓鄉大周莊村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建于唐朝初年,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并有木蘭陵墓。金泰和年間,重修大殿、獻殿各3間,并塑木蘭像。元朝元統二年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修祠立碑。民國初年,木蘭祠已占地萬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畝,原祠三節院落,有座北朝南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各院東西配房等200余間。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坐像,獻殿塑有戎裝像,后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火碑60多通。1943年該祠不幸毀于戰火,幸存祠碑兩通,詳細記載木蘭身世、英績及歷代修祠情況。兩碑:一為《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元•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候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辨,刻有各官府款式。此碑經專家鑒定,實屬元代石刻真品,是目前全國發現最早的木蘭碑,即有藝術價值,又有資料價值。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碑文后附《木蘭辭》全詩。另一為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于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碑文上言:“營廓鎮北二里許孝烈將軍祠,乃隋末魏氏女,諱木蘭,未字真人,閨閣奇英者也……”2.明•呂坤《閨范圖說》:“木蘭,商丘人,父病不能從軍,為有司所苦,木蘭代父戍邊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3.明•何出光《木蘭祠賽神曲12首》序文:“木蘭,亳人,魏氏女。”9.元•達世安、明•吳姚奎等均在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明•宰相朱國楨《涌幢小品》:“孝烈將軍,安徽亳縣人,姓魏,名木蘭,化裝成男兒,替父從軍……鄉人為她立廟,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時,向她致祭。”4.明《大明一統志》:“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清《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云:“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5.康熙《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戎,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朝廷知其為女子,欲納入宮,木蘭不敢從,遂自盡。唐封為孝烈將軍,鄉人為之立廟。”6.康熙《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后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入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廓鎮有廟存,蓋其故家云。”7.雍正《歸德府志》:“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木蘭之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書郎,不受,釋戎裝,衣其舊裳……欲納宮中,不從,遂自盡。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廓鎮,有廟存,蓋其故冢。”8.雍正《完縣志》:“將軍亳州人也,姓魏,木蘭其名。”9.光緒《亳州志》卷一輿地志:“元候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記,將軍名木蘭,亳之譙人。睢陽境東南距八十里,曰營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接營郭今為營郭集,在商丘東南七十里。候有造以為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孝烈譙人。而故居在此,可見營郭之地今屬商丘,昔皆屬于譙境。”9.清•劉澎年《三十二三詩鈔》云“木蘭姓魏,亳地人。”這些都與虞城的元代碑記載相符。10.明清以來《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11.清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木蘭姓魏,亳州人。”
木蘭姓“魏”與籍貫“商丘虞城說”有關。《中華活頁文選》1962年第97期徐鵬注《木蘭詩》認為:“關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這個地方。(請注意:徐鵬并沒有說黃州也指小魏莊。)
營廓鎮地處商丘縣東南40公里,虞城縣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因朝代不同,虞城營廓歸屬不同。宋代以前,屬亳州或譙郡、亳地等(現是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所以《歸德府志》記載:“木蘭,亳之譙人也。”;宋代后劃歸宋州睢陽郡(現是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睢陽北依梁園區,東鄰虞城縣,西連寧陵縣,南望柘城縣、鹿邑縣與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所以,譙郡、亳州(亳地)、商丘、宋州都指向虞城營廓。
《木蘭辭》中有三處提到木蘭故里是虞城營廓鄉:
1.“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隋、唐時,黃河從封丘向東北流入海。從虞城到黃河邊100公里左右。假如木蘭是黃州人,早晨從長江邊辭別爺娘,按當時的交通條件,怎么能“暮宿黃河邊”呢?2.“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說明木蘭出征路線:家鄉—黃河—黑山—燕山。3.木蘭勝利歸來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廓,本義:通“郭”。這里,“郭”字是特定詞,指的是營廓。爺娘聞女榮歸,相扶著走出營廓,迎接歸來的女兒。
大量史料證明,木蘭故里在虞城早已眾所認同。虞城木蘭祠及碑已收入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標著:木蘭祠。1993年5月《木蘭文化研討會》上,60多位專家、教授、學者一致認為:木蘭故里在虞城的證據最多!1998年8月28日《人民日報》以“木蘭故里新姿展”為題大量報道虞城新面貌。
虞城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2005年11月11日,虞城縣申報“木蘭傳說”被文化部正式確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結束了“木蘭故里”長期以來的爭論。2007年3月,《木蘭傳說》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22日,虞城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并同意商丘市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與會專家分析《木蘭詩》和現存碑刻后認為,木蘭應姓“魏”,故鄉在河南虞城。但是也有人認為:“僅憑一些地方縣志或碑刻記載,便一口咬定木蘭姓甚名誰、家鄉何處,看似是為木蘭找到了‘身份證’,卻不免陷入附會和爭搶名人的怪圈當中。”2008年6月7日,商丘市虞城縣《木蘭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歸屬造成木蘭籍貫不同,安徽亳州也有異議:其城郊有木蘭陵,并有多塊石碑。那么多資料說木蘭籍貫是亳州,為什么現在營廓歸屬河南,就沒有我們的事了?
另外,河北完縣(現名順平縣)也不滿意:明•徐昌祚《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云:“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問題是:這個木蘭祠、元代碑與虞城縣營廓鄉的是不是一回事?另外,《完縣志》記載清楚,完縣是木蘭之父駐戍之處,并明確指出木蘭魏氏,亳州人(即今虞城人),并沒有說木蘭是完縣人。至于河北人的“魏都說”可能起源于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但是,魏都在邯鄲南、黃河大北邊,如果是木蘭故里,就不需要過黃河,而是向中原征伐去了。
還有一個問題,木蘭的出生時代也是眾說紛紜:南宋•程大昌《演繁露》說她是唐初人;清•姚瑩《康輶紀行》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清•宋翔鳳《過庭祿》說她是隋恭帝時人;清石碑文“隋末魏氏女”;康熙《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戎,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
恭帝多指謚號為恭的中國皇帝,例如東晉恭帝、西魏恭帝、隋恭帝、五代后周恭帝、南宋恭帝等。查:南朝陳后主二年(公元568年),僧人智匠已編成《古今樂錄》。那么,絕不應該是隋恭帝(公元605 -619年),至少是西魏恭帝(公元537-557 年)。
而根據《木蘭辭》的描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1.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多次參加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表現突出,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婉言拒絕。2.《隋唐演義》所說的隋恭帝義寧年間“發兵御戎,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
公元429-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部的戰爭符合人民愿望,是進步的戰爭,所以得到人們的擁護,也是《木蘭辭》廣為流傳的基礎。這與木蘭出生于公元412年相符合。
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木蘭姓“魏”是不是與國號北“魏”相關?北魏(公元386-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其實,國號為“魏”,而史稱“北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后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延續曹魏曹,對抗東晉政權之意。某些史書因前有曹魏,稱北魏為“后魏”,但因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的說法。這可能源于清•黃文旸《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應該是明朝的“韓貞女事”。
至于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的說法,可能與北魏是鮮卑族政權相關。
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還有江蘇人說她是泰州人,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市和林格爾)和包頭人等等。我認為:不同姓氏的木蘭,與不同籍貫、不同出生有關,這一點很重要。中國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女將軍可能不止一個。例如:《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