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就品讀李煜,不,是讀他的內心。詞語間我看到了他眷戀風花雪月的故事,也看到了他孤獨無助的守望。
四十幾載的家國,三千里河山。鳳閣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間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游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一首<<破陣子>>,我看到了南唐曾經不可一世的繁華,不曾經歷那戰亂的紛擾,大好疆土,江山如畫,美人如云。誰能想到三千里河山的美好家園頃刻間覆亡,一國君主,就這樣的作別了帝王的行宮,別離了后宮三千佳麗的熱媚,倉皇的逃走。留下了太多的不舍,太多的慘淡,凄慘苦澀的淚水淋濕了眼眉,洗瘦的何止是臉頰,還有腰身與內心深處的無奈與脆弱,這樣的詞誰人品讀都是哀怨情仇,撼動心魄,催人淚下。
李煜天生一副帝王相,明目俊美,倜儻卓絕。上天賦予了他七夕節來到人間,又在這一天黯然離去。在他離開人間煙火的時候,心尖指向南國,雙目久久不肯閉上,我想他一定是在懷念,懷念曾經的那些風月故事,懷念那年的煙雨江南,油紙傘的雨巷,佳人插肩而過,一壺酒,一竿綸,飲下這杯酒,這世上再無李煜,李君王,文字對于他來說,是一個精神家園,也許只有撒手人寰,他才能真正意義上獲得自由,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安然。
也許,對于李煜來說,不如去過那種一壺酒,一竿綸的悠哉漁夫。所以他一直很向往,向往世外桃源的悠閑生活,他向往在幽靜的山林間,品茶撫琴,對飲成詞,有知心愛人相伴左右,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愜意。可惜命運不曾如此眷顧于他,南唐國主,這個沉重的負擔,堅守南唐豈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所能承受的?他哪里會承認,會想到歌舞升平后到來的卻是國破家亡,蒼涼悲戚的后半生。
風回小院庭蕪綠,
柳眼春相續。
憑闌半日獨無言,
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
池面冰初解。
燭明香暗畫堂深,
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
南唐氣數已盡,他自知,不能讓百姓跟著他去受罪。他可以帶著群臣,兵將,百姓去做一次最后的抵抗,然而,他知道,那將是一種無謂的抗爭。他知道,自己活著是一種茍且,死去更是一種解脫。但是,不能讓百姓何士兵為自己去白白犧牲,他愛他們,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降服于宋,讓他們好好地活著。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故國已更替,山河已變陌生,一切都是悲涼。滿腔惆悵哀思化為塵埃,無聲落地。即使那仇恨萬般怒火,千層巨浪,也只有春水東流。這是誰的哀思?李煜內心的苦楚,只有自己背,只有一個人面對列祖列中。南唐李家衰敗了,敗給了他,自己雖痛不欲生,縱然滿腔憤血,也緩緩遠去,往事不堪回首。
一千多年前他孤獨而艱難地守望著他的家園,而今,他在我的心里怎么還是那樣的孤寂。他的詞,每個字都在敲打著我的靈魂,傾述著對塵世的寂寞和留戀。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他的詞被新一代文人墨客品讀著,我慶幸,高興的是,人們還記得這個曠古爍今,繁華一世的南唐,和這位才華橫溢,卻只有孤獨守望的國君。我似乎聽到了從未聽到過的蕭聲鼓樂,從未看到過歌舞升平。
活著于誰來說,都是美好的,然,于誰來說也是艱難的。風花雪月和滄海桑田畢竟只是一刻的停留與一時激起的歡喜。艱難困苦都得過,耳邊響起了歌聲: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只有一個孤寂的清瘦身影行走在歷史的長河,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一千年以后落筆于2017年11月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