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抗寒強體新主意
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北方人以牛羊肉做湯、火鍋進補,或用整只雞鴨配人參、當歸作藥膳進補,南方人久居之地冬季氣候濕冷,以溫補、利濕食材滋補,用雞鴨、豬肉,配合薏米、冬瓜、枸杞、蓮藕、冬筍等煲湯,殊不知,現代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的飛速變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發病率逐年遞增,如此一來,能量更加過剩,冬補也應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進行科學調整。
甘薯、山藥、板栗、蓮藕、紅豆、蕓豆既提供熱量,降低原血糖生成指數,控制血糖上升速度,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溫熱食材如桂圓、紅棗、姜蒜等“溫補”,藥食兩用、口感清淡的百合、杏仁、蓮藕、銀耳、雪梨、枸杞、玉竹、沙參、川貝能潤燥滋陰、改善口感,達到“潤補”的效果。
“冬不食寒涼”,蔬果攝入不足使身體缺乏水溶性維生素與膳食纖維,易造成口唇干裂、口角炎、口腔潰瘍、便秘、皮膚干燥發癢,可以靈活處理,“生”菜“熟”吃。
日常飲食中做到搭配合理,食之有度,做到“今朝有酒徐徐醉,留待來日樂呵多”的真灑脫,逐漸積累飲食的大智慧,先行預防阻擋疾病的侵入,以備無患,方高枕無憂、樂享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