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過一則新聞,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不幸謝世,他的后人將他的藏書捐給了當地的圖書館,算是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公益活動,然后就將老先生家里那些堆積如山的舊報紙、舊雜志和一些廢舊紙片讓一個收破爛的人統統拿走了,等到一家出版社聞訊趕到,說明老先生有一部幾十萬字的作品已經接近完稿,而且答應交由他們出版發行的時候,這些后人望著空空如也的房間才如夢初醒,才知道他們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才意識到他們將老爺子的最后一部遺作連同那些廢舊東西一起給處理掉了。就十萬火急的急急的去找,哪里尋的,那部寄托了老先生心血的作品早就被造紙廠和那些廢報紙、舊雜志一起打成紙漿、變成原料了。
如今在我的那個大大的書柜深處,還一直保留著厚厚的一摞用筆記本、日記本、軟面抄和活頁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寫的一些作品,一直靜靜的等待著我重新對它們產生興趣。我開始在電腦上的碼字就來源于此,就是想將那些作品變成電腦中的鉛字。如果沒有后來出現的峽州三部曲,也許我還會和四年前那樣,在閑暇之余將那些中短篇小說、詩歌曲賦、電影劇本和回憶錄輸入電腦、發表在網絡之上,可惜為了峽州三部曲不得不推遲其進度了。重新開始也許是許多年以后的事,而許多年以后的事誰能說的清楚?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我一旦離開,我的那個大大的書柜、我那些滿架的圖書、我寫的那些東西就會從這個世界上煙消云散,就像那位老先生一樣,就像從來不曾存在似的,自己就有了幾分凄涼和傷感。
好在有了電腦,就可以將自己所有的作品變成一個個整齊的方塊字保存在我電腦里的內存里,也可以保存在一個小小的U盤里,不過還是有些擔心,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電腦技術的日新月異,那些內存和U盤過上十年、二十年以后還不會存在?還有沒有人在繼續使用那些儲存工具?
好在有了網絡,我就把自己寫的那些作品的原稿有機會存放在了自己所有的騰訊的網絡硬盤里,我相信一定可以保存的更長久些,可是同樣又有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過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那時的人們還會用在網上聊天嗎?而一旦失去了這個功能,這個如日中天的騰訊網還會存在嗎?
好在有了網絡文學,就可以在一些文學網站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就可以堅持連載、堅持更新、堅持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就會有屬于自己的讀者群,就會有屬于自己的點擊率,就會有自己的作品編號,就會有自己的筆名,就可以將這些作品長久的存在于這些網站之中。加上又可以把一些網站制作的電子書下載下來,放在屬于自己的谷歌和126的郵箱里,就可以保存得更長的時間。就是忘了作品,在谷歌、百度和搜狗的搜索中也會很方便地找到的。
當然首先還是得感謝電腦。我是一個雖然經常洋洋灑灑、下筆很快的人,可也是一個喜歡自己和自己較勁、不厭其煩的進行修改和增減,心血來潮的對自己的作品吹毛求疵、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推敲,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干勁的,如果是傳統的寫作,就是再多的紙張和筆墨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當然還是得感謝網絡。我是一個惰性的人,也有些喜歡安于現狀,平時就少與人進行禮尚往來的交往,也有些沉默寡言,除了不得不進行的某些拜訪,真的有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爾冬夏與春秋”的做法,還自稱是大隱隱于市。是網絡給我插上了翅膀,是網絡使我能夠放眼世界,是網絡能讓我知道許多我原本不曾知道的秘密,也是我知道了許多我應該做的事情。
當然還是得感謝網站。如果沒有那些網站,尤其是文學網站,我就不可能與那么多的看官和讀者見面,也不可能與喜歡我、關注我的那么多的網友用文字進行交流,也不可能與大家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長久相守、兩情相望。更重要的還是那些網站能夠將我的作品連載在上面,還幫我進行積極的推介,熱情的邀請我與之簽約,就使我對自己的作品有了一個極大的信心,也能夠使我的這些作品能夠長久的保存下去。我相信,只要這些網站在,我的作品就會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