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芝加哥,這是一座巨型舞臺,臺上的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臺下的看客欣賞表演,樂此不疲。
已婚少婦若可希夢想成為像凱莉一樣的大明星,知道了情夫能讓她紅只是謊言之后,氣憤之下殺死情夫,后來卻在律師的幫助下被判無罪。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但它用貌似贊美的口吻來講述,用最熱鬧的,最詼諧的歌舞來表達。這樣獨特的切入點就足夠吸引人注意力。
當女主角若可希被關進監獄,女監獄長大喊熄燈后,那一片黑暗不僅存在于監獄里,還滲入了若可希的心里。是監獄長重新給了若可希希望,她告訴若可希,只要若可希拿出相應的錢,監獄長就可以幫她聯系從未敗訴過的律師比利。若可希沒有那么多錢,但是若可希的丈夫找到了比利。在丈夫打算拿著遠遠不夠的報酬離開時,比利又貪婪的接受了這樁案子。當一個律師為了金錢一次次罔顧良心之后,顛倒黑白就成為了他的樂趣。比利善于利用輿論,他幫當事人編造出一個個迎合大眾心理的煽情故事,把殺人犯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然后在法庭上“大放異彩”。法庭就是他的舞臺,當事人,記者,法官以及陪審團都是被他操控的木偶人,按著他的預想行動。比利享受這種法庭游戲,他將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間,從未失敗。
媒體們又怎么樣呢?為了滿足社會上主流受眾的閱讀需求,滿足觀眾娛樂心理的要求,記者紛紛利用名人明星以及重大事件進行炒作,讓社會對此報道進行廣泛關注。在若可希被抓到警局的時候,媒體記者早已經等候多時,他們并不是來報道芝加哥的又一個兇殺案,而是報道這個女犯人的美麗外貌。記者們紛紛追求熱點。他們不在乎真相,只在乎犯人們有沒有可以挖掘的故事,只在乎事件熱度。在利益驅使下,媒體的一切頭條都以吸引大眾為主,而真正作為記者的職業道德在影片中顯得渺小而又微弱。在律師和媒體的“努力”下,一個殺人犯成為了一個大明星。一切都是為了娛樂。
在這座紙醉金迷的城市,當然有一群麻木的群眾。他們都抱著驚訝,圍觀的心態來看待熱點事件,了解兇殺案只是他們茶余飯后的消遣。娛樂至上的大環境氛圍給予他們浮躁的思考方式,或者說他們都不愿意思考了,大家任由輿論擺布。這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習慣。既然是習慣,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改呢?所以他們支持若可希無罪,所以他們在唯一沒有犯罪的女人被判處絞刑后回以掌聲。
一件新的兇殺案又發生了,媒體們紛紛轉向這個熱點,若可希不再受人關注。但是若可希和同樣殺了人但也被判無罪的凱莉成立了新的組合“罪惡姐妹”。一對都殺過人的姐妹足夠吸引人的注意力吧。影片的最后,罪惡姐妹受到了熱烈追捧。
“沒有你們,我們什么都做不成” 她們對臺下的觀眾表示感謝。
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