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說的伏汁酒,又稱糯米酒,甜酒。1977年春節過后,我參加《布谷鳥》編輯部組織的筆會,第一次出差到襄陽(當時叫襄樊)。當地的好朋友、兒童文學作家周萍盡地主之誼,請我們到她家吃飯,主食是“醪糟煮湯圓”。于是我知道了伏汁酒還有個名字叫醪糟。而且,醪糟好象還是它全國通用的大名!伏汁酒,似乎只是武漢人對醪糟的呢稱。
伏汁酒口味香甜醇美,我喜歡它。打我能夠記事起,我就認識它。與我年齡相仿的漢口人,大約都會記得一位賣酒曲的盲人老頭,都會記得他自編自唱的順口溜廣告詞:
酒曲呃,甜酒曲呃!
瞎子的酒曲真好喝,
一角錢,買兩顆,
大人喝了笑呵呵,
小伢喝了喜啄啄……
記得小學時一個暑假的某天,盲人老頭從我家門口走過,在他的吆喝聲中,我纏著母親,要買酒曲喝。母親說:“苕呃,酒曲是做伏汁酒的,不是拿來喝的!”
那我就要自己做伏汁酒!那時家里窮,哪里有錢給我專門去買糯米?無知無畏的我就用現飯做。用兩分錢找瞎子老人買一顆小小的酒曲,請對門會做酒的劉家娘娘當師傅,用家里剩下的一碗粳稻米現飯做實驗。沒想到,居然做成了酒味十足、香甜可口的伏汁酒!于是,在那個暑假,母親想喝伏汁酒了,做飯時就會特意多下一點米,讓我來做伏汁酒。有一天下午我去長江游泳回家,看見我家細姐滿臉通紅酣睡在竹床上,原來她是偷吃了我的伏汁酒!劉家娘娘對我母親說:“這家伙做的酒能夠喝醉人,成了專家啊!”所以直到現在,我家細姐都承認我是做伏汁酒的專家。
其實伏汁酒很容易做,我們這個年齡的武漢人似乎多半都會做。糯米蒸熟,攤涼,拌上超市買回的酒曲,置干凈容器里松松拍平,中間用指頭掏一個到底的“井”, 就可放在30度左右的環境中發酵。一般情況,24小時后,可以聞到酒香,“井”底看得到出酒了,用涼開水一小杯淋在米酒上,謂之“接酒”,蓋好繼續發酵。再過12小時左右,香甜的米酒會咕嘟咕嘟冒著泡把酒糟浮起,大功告成。須注意的要點是:糯米要蒸熟,但是不能蒸爛,應該是飯熟了,米還是一顆一顆。辦法是把米洗凈后浸泡兩三個小時再蒸,蒸鍋上氣后下米,大火蒸15分鐘左右即可。拌酒曲時,酒曲用量最好超過說明書一倍!把酒曲用適量涼開水化開,用這個水均勻地澆在米飯上,再用筷子拌,才好拌勻。最重要的是,做米酒的過程中所用的工具器皿,都一定要干凈!甚至連做酒人的手都要洗干凈。否則,雜菌進入米飯,就極有可能使米酒發酸甚至發霉!
中國的烹調文化是寬泛隨意,沒有一成不變的做法,所謂“鹽少許,油適量”是也。做伏汁酒也如此,全憑手工和經驗,沒有嚴格的配方和流程,所以很難做到百分百成功。偶爾失手,做酸了,或是燒了(發酵過頭味道發苦)的情況也是有的。但是只要按以上要點操作,失敗的幾率很小。雖然成品的口味會因酒曲、糯米、火候、盛器、氣候的不同,發生一些差異,但都會自有特色,一定好吃。
伏汁酒的吃法無非就是熟吃或生吃。伏汁酒沖蛋花是謂蛋酒,用它配熱干面,是武漢人的嗜好。喝煮熟的清酒,也很爽口。伏汁酒煮小湯圓,勾點桂花芡,好吃,是酒席上常用的甜品。我個人比較喜歡生吃,因為伏汁酒生吃才有足夠的酒味兒和甜度。沒有任何添加而要達到足夠的酒香和甜度,并且有柔和的口感,對酒的質量要求就比較高了。這里的關鍵,是接酒的涼開水要適量。接酒水太少,酒就過濃,糟也口感干澀,甚至有夾生的感覺。接酒水太多,糟比較爽口了,酒味兒和甜度又不夠了。外面賣的伏汁酒“清湯寡酒”,就是人家要賺錢,水加多了的緣故。這個度,說不好,完全要憑經驗來把握。
我以為,無論是煮好的清酒還是沒煮的生酒,放進冰箱冷藏室都是必要的,一是防止過度發酵,二是涼的吃口感更舒服!過去漢口的夏天,賣伏汁酒的小販們深諳其道:他的酒擔上,酒是用菜碗一碗碗盛放置于玻璃罩下的。清澈的酒水上,浮著一層白玉壁一般的酒糟,隔著淺綠的玻璃看去,眼睛都覺得涼森森的!
伏汁酒除了用來喝,還能參與制作更多的美食。我母親用它當酵母發面,做的饅頭和烤面餅松軟可口,格外香甜。我家二嫂用它做糟魚,甜咸適口,特別鮮嫩,是下酒的上品。我家二哥在貴州工作,據他說,在川黔一帶,老百姓通常用生醪糟取代白酒做腌菜。四川人喜歡用醪糟腌制牛皮菜,酸辣、綿甜,十分爽口。而貴州獨山的“獨山鹽酸”則尤為聞名遐邇:于碧綠的青菜和紅紅的辣椒之間,點綴著雪白的醪糟粒,生脆的菜幫子巨辣無比,纏綿的甜味又使人欲罷不能。那里還有醪糟茄子、醪糟魚等等,都是很受歡迎的西南地區的家常菜。
不要小看了小小的伏汁酒。伏汁酒歷史悠久,是地地道道我們中國自己的白酒。在元代以前,中國人說喝酒,就是喝的米酒。最多是在伏汁酒的基礎上,再把酒做老一點,使酒精度更高一點,甜度稍低一點。唐詩中所謂“紅爐綠蟻”,就是說在小泥爐上煮的酒,上面還漂浮著沒有過濾干凈的酒糟。蓋唐代生產的米酒,臨飲時是必須壓榨,將酒糟過濾掉的。李白《金陵酒肆留別》詩中有“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之句,即為考證。元代以后,西方的蒸餾器具傳入中國。《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甑(指蒸鍋),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以知道,現在的所謂白酒,是蒸餾酒,出現在元代以后,是西方蒸餾器具傳入中國后的產物。而在此之前,中國人的酒,就是醪糟,就是伏汁酒。如果換成蒸餾酒,武松一氣喝完十八大碗,就不是武松打虎,而是虎打武松了!現在我們湖北邊遠山區的老百姓,還在生產李白、武松之輩喝的酒:鄂西的老黃酒、大別山區的老米酒,都是原生態的中國傳統白酒,都是現代白酒的老祖宗。
我喜歡做伏汁酒,與其說是為了吃,不如說是為了玩。做伏汁酒真的很好玩。一粒一粒的糯米,怎么能夠在自己的手中變成香甜的米酒?好神奇。這是一個釀造甜蜜的過程。這個過程,很神秘很刺激很享受。雖然這個過程有點辛苦,有不確定性,受各種因素制約、影響,也有失手的時候,但正是這樣才更具挑戰性,才會在成功時更有成就感。
生活何嘗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