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躺在床上,平靜地對女兒說,把蠟燭點上,讓回家的親人不至于摸黑。
女兒十分疑慮,還是順從地點燃了蠟燭,讓室內(nèi)亮亮堂堂。
知道這種情況,我也暗暗心痛。
在老人疾病纏身一年多時日之后的這個夜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訴求?老人的視野中怎么能夠看到仙逝親人的身影?還有是怎樣進行的相互密談呢?
不愿意思索的問題,緊緊地纏繞心底——
從每天周而復(fù)始的循環(huán)中知道,早上陽氣遞增,陰氣遞減,到了傍晚則相反,至深夜陰氣盛,陽氣弱。常人因為年輕,陽氣處于旺盛狀態(tài),即使是陰氣頻盛的深夜,陽氣始終抵消陰氣的浸襲,自然見不到特殊的場景。而老人久病未愈,體內(nèi)陽氣消散,陰氣纏身,遇上深夜,兩陰交集,必然引發(fā)生理上的幻覺。
這些幻覺中,老人僅作簡單表述,沒有道出仙逝者的具名。事實上,老人心里清楚他見到了誰,也知道與他們交流了什么。以我半百之年的經(jīng)歷作換位思考,估計老人所能見到的逝者,一定是他剛剛十四歲時,被土改革命所抓捕,最后不知生死何處的自己的父親,還有無法接受當時人為摧殘,甘愿潔身自愛而自殺的年輕母親。留下兩個孤獨的孩子(老人和妹妹),也被驅(qū)逐自家的大院,流離失所逃于廢棄的廟宇,從此在人世悲苦的旅程中掙扎生存。
七十五年過去,易名成家。現(xiàn)在子女成器,孫輩成人。那是老人渴求的圓滿心愿,是對早逝父母的圓滿報答。今夜,老人讓女兒點燃蠟燭,燭光里一定感受到了自己母親憐愛的撫摸,一定感受到了自己父親慈祥的目光,還有若干年來所中斷的耐心教誨和無限關(guān)懷。陰陽兩界的忽然聚首,怕仙逝的親人在黑夜中行動不便,唯有點燃那支蠟燭,柔和的燈光照徹親人的身影,也讓難眠的老人再對父母盡一份至深摯愛的孝舉。
燭光閃爍,老人安靜地躺在干凈寬敞的室內(nèi),空調(diào)控制在最佳的狀態(tài)。雖然戶外不因深夜的來臨而減少一點時序的暴熱,但戶內(nèi)涼爽的氣溫還是減緩了不必要的煩躁。老人目光遲鈍,仿佛又見到了更多遠去的熟悉的親人。那是一份留戀,還是一份悲愁,只有他心中知曉。女兒坐在身旁,精心護理,耐心疏導(dǎo),乖巧順從,看著閃爍的燭光,心里始終擔(dān)憂著老人的未來……
我能尋覓到那個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