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
論語有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誠哉斯言也,知易行難,可不慎歟?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其中有名望和有成就的就只有七十二個人。按孔子自己的話來說,他有教無類,無隱乎爾且無行不與弟子;誨人不倦。自行束脩以上,孔子也未嘗無誨焉。如是可見,三千弟子所受教育是一樣的,三千弟子應(yīng)該皆知孔子的言性與天道。為什么只有七十二人有大成就,豈非知易行難之故乎?七十二人皆是知行結(jié)合者,余者知其道卻不能行其道,故一事無成。而顏淵作為孔子最得意的學(xué)生,無疑是把知行結(jié)合到最大限度的人,正如孔子自己評價顏回所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顏回的“不違”是因為他認同、贊成孔子之道,而且顏回也在私底下將講授的內(nèi)容充分理解發(fā)揮實踐了,這句話直接表達出了顏回是知行合一的。再如孔子所言“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可見,只有顏回做到長久的知行合一,這也許是另一個孔子贊許顏回的所在—不止知行合一,還能長久持之。
孔子的一生,其實也恰恰證明了知易行難這一道理,孔子深知天道、仁德之智,卻始終沒能成其大志,完成大治。周游列國,講學(xué)授道,擁有大智慧卻難以實行,只能無奈地假設(shè):“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只能焦灼地等待:“吾待賈者也,吾待賈者也。”只能飽受非議和眾人的不理解:城門守衛(wèi)說他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桓魋想殺掉他、隱士長沮和桀溺也不理解他、孔子事君盡禮卻被認為是諂媚。叔孫武叔甚至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
孔子擁有治世之才,卻不被理解飽受非議,孔子用不平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了知易行難。我們?nèi)缃褡鹂鬃樱粌H僅因為他的學(xué)術(shù)貢獻很大,還因為他深知知易行難的道理還在努力奮斗,子路說過:“君子之仕,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這句話說出了孔子的堅持與遺憾,孔子出仕只是為了行君子之義,其“道”的不可行他早已經(jīng)知道,但他仍然弘揚其道。所以即使知易行難,我們也要像孔子一樣堅持實行自己的道義、主張,不放棄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