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一種心態,一種性情,一種意愿。
在我的生活方式中,不喜歡群居的熱鬧,只喜歡獨處。簡靜,廝守著一個人的熱鬧,活得舒心,不受環境的干擾與他人的左右,任心情去游走,任思緒去飛揚。用一個閑字恰到好處,有閑心,有閑情,更有逸致。在簡靜中又找到了自己。我的行為,往往被別人視為性格孤僻怪異的人。
獨處,不管在哪里,時刻充滿覺知,擁有正念。在遠離擾攘世界,浮囂市聲,以書為友,吸取營養,陶冶情操.盡管讀幾本書,饑不當食,但它能凈化靈魂。在夜闌人靜之時,獨自一人散步,遙望月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慨宇宙之浩大,嘆人生之屑微, 傲視世俗,自尋歡樂。在繽紛的世界中,有許多人心浮氣躁,害怕獨處與孤獨。只有少數人超然物外,享受著獨處的滋味。
獨處,是人的生存能力。缺乏獨處能力的人,缺乏思考的內在需求。如果一個人不能在獨處中靜心的享受與思考,則是殘缺的人生。不喜歡獨處的人,心靈是空虛的。
我認為獨處,不意味著是孤獨。相反,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有利于浮想聯翩,想像力的充分發揮。獨處,也是一種情調。喜歡,簡單中的靜美。喜歡獨自夢幻般的浪漫,時時為自己營造一種氣氛與情調,在內心深處,留有獨自享受的空間,為自己保留一份優雅,讓生活過得有詩意、有韻味。獨對自然,思想與宇宙一樣深邃;獨觀書籍,思想像電波一樣通達古今;獨賞音樂,情緒像雪蓮一樣玉潔冰清。一人擁有享受一片靜謐的空間,徹底忘掉煩惱和久積心頭的憂郁,感受自我,讓靈魂徹底凈化。這樣的獨處有什么不好呢?
思考是生命的高級形式。沒有獨處,就沒有思考,更沒有領悟。人的思考的潛能,需要在獨處寧靜中精心孕育。思考也是靈魂渴求的愿望,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盧梭說:“沉思的人,乃是一種變了質的動物。”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類會思考。只有樂于獨處的人,在獨處中觀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獨到的見解,對生活有獨特的領悟,從而擁有一顆自由的心靈。我愿意廝守一個人的熱鬧,尋找一份生命獨處的簡靜。只有生活簡單中的人,才能享受那份從容和淡靜,才會自然隨性,放牧心靈。
人們往往忽略了獨處是人的一種重要能力,并非人人具備。從心理學的觀點看,喜歡獨處的人,是為了不斷地進行充分的思考和內在的整合。具備這種能力的人,習慣寂寞,安于寂寞,發揮思考潛能的生產力,逐步建立起生活的條理。寂寞本身成為一片發揮思考的土壤,創造契機,誘發出關于生命、存在、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在寂寞中靈魂生長空間的充實。唯有獨自面對蒼茫群山和大海之時,靈魂及與宇宙神秘的對話,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我認為,喜歡獨處的人與性格無關。我是喜歡獨處低調,不善于交往的人,而其他愛好獨處的人,可能是性格活潑、喜歡交友處事高調的人,無論是開放,樂于交往的人,獨處始終是生活中必需的。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光陰漸瘦,人漸老,心漸靜,在心里總是開出一朵獨處情調的花,不求妖嬈,只為著活出自己的一種風情。
獨處簡靜,是一種極致的韻調。憑著自己的感覺,只要喜歡,用心用情,營造一種環境,一種心境,一種氛圍,一種格調,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在獨處中享受自己的沉寂與充盈,也是高雅的生活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