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什么是完美的,誰都說不清楚。在殘缺中,把完美與想象融合在心里。完美不等于完整,完美也不是無缺,完美是一種期望,用心描繪的畫面。是一種想象的升華,對待事物追求完善的精神動力。
生活里本就沒有完美,更多的還是殘缺,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獨立的東西,只是相對存在而已。殘缺是完美的鋪墊與襯托,是完美的啟示。只有殘缺,才能用語言、用文字、用想象力去詮釋完美,從而表達出我們的所思所想。
一個完美主義者,一輩子都在殘缺中殘缺的思考尋找,最后發覺,懂得了殘缺,也就懂得了完美,沒有殘缺就沒有完美的形態。
殘缺的人,精神上至少是完美的。生活也是如此,有苦難,有挫折,有失敗,需要不斷的去克服和完善。現實的殘酷,物質與精神上的殘缺,總讓人們尋找著一種完美的生活。
殘缺與完美是矛盾、對立、融合的。沒有殘缺,就難以想象完美的存在。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靜靜佇立斷臂的維納斯,雖然是藝術殘缺的悲劇,然而,她更顯現出肅穆的高貴,凝聚著人體魅力的美,是人類愛與美的化身。她殘缺的藝術,給世人留下了思考美,想象美的空間。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欣賞殘缺,更給人一種思考想象的美。人們都看到蘋果公司的標志,設計一個圓滿的蘋果,咬缺了一口,這種殘缺存在,折射出美的內涵,缺陷恰好襯托出整體的熠熠閃光,構成的殘缺的美,更代表喬布斯曾經歷三次人生的變故,殘缺的人生,讓他擁有一顆健康而進取心靈,給人獨特的審美享受。殘缺的設計之美,體現了真實和個性。
殘缺是一種美的內涵。為追求完美,許多人奮斗了一生。然而,在擺脫殘缺中,忽略了自己追求目標的過程,是最值得珍惜的。生活的意義不在完美,而在于不斷探索、追求完美的過程,殘缺,也給了人們的目標與動力,所以,殘缺是真正的美。
月缺月圓,成全世間圓滿的輪回。冬春夏秋,勾勒四季完整的變遷,殘缺充斥著宇宙的每個角落。每一道春秋的刻痕,都深深烙印在美的載體,都為圓滿的故事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韻意深沉的殘缺之美,歷經歲月的沉淀,時間賦予獨特的滄桑,缺殞的遺憾,賦予它豐富的情感。
人們執著于欣賞完美,安知完美亦是一種遺憾?總是欣賞著完美的事物,是否會厭煩其永恒的圓潤?是否會記起,生活中還有一種叫殘缺的美?
貝多芬耳聾的阻礙,更使他以豁達的心態,不懈的努力與奮斗獲取《生命交響曲》的誕生。
劉禹錫被棄,在巴山蜀水的凄涼寂寞中更顯現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樂觀心緒。
蘇軾被貶,在矛盾痛苦掙扎中,卻有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豁達。
人都喜歡滿的月之美,我卻鐘情殘月,殘缺也是風情。望著深邃的夜空,冷月一彎,靜靜地掛在純凈的夜空,不失清冷、孤高的氣質。“窗含殘月酒醒時、殘月朦朧花弄影。”這樣的好詩句,更讓我知道了殘缺遺憾的美,更表達了人的美好思緒與情感。
暮色掩住了驕陽,更添了長河落日圓的壯觀。
圓月咬掉了大半,卻有著一彎月牙兒的清新。
我喜歡有遺憾的人生,它讓我竭力地追求遺憾,所帶來更美與眾不同的生命。
春天,雖然花枝招展,它殘缺于有花無果。
夏天,雖然枝繁葉茂,它殘缺于有果無花。
秋天,雖然果實累累,它殘缺于綠葉的襯托。
冬天,雖然無牽無掛,它殘缺于蒼白的裸露。
世界上,不都是盡善盡美。殘缺的美,才是真正思考與想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