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我從鄱陽湖邊走過,看到茫茫湖洲上一片蘆葦上蒙上了蓬蓬松松,瑩瑩白白的一層濃厚的“白霜”,在微風吹拂下正在揚著潔白的葦絮。真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揚著白絮的蘆葦像個白首皓然的老者,潔白與蒼黃交織,早已失去了往日蒼翠的純然一色,在深秋里透溢出蕭條蒼然。季節至此,蘆葦已被歲月的風刀霜劍磨損得貌不驚人了,褪去了纖秀動人的風姿。但在這已有涼意的深秋里,它的精神并不顯萎靡,依然一枝枝并肩而立,擁抱成團,不肯放棄生命的意志,叢叢簇簇在陽光下飄揚白絮,給深秋肅條枯黃的湖洲帶來了潔凈純白的景色,讓我深深感知到一種平凡的植物臨死不屈的精神和意志,也領略了大自然中別樣生命的個性和品質。
由于生長在大湖之畔,蘆葦我見得并不算少,一望無際的蘆葦,孤獨一簇的蘆葦,肥壯的蘆葦,清瘦的蘆葦我都見過。總而言之,蘆葦是屬于一種卑微弱小的植物,沒有參天大樹的高大偉岸,沒有嬌媚花草的百卉千葩,它就是眾多植物中微不足道的一類。然而就是這種無足輕重的不能登堂入室的植物,卻有著令人敬佩的品質,有著默默點綴蒼茫大地的心愿和甘于奉獻人類的精神。
蘆葦易生易長。春回大地,天氣乍暖還寒,蘆葦就伸出了小小的枝葉,滿眼青翠,素樸淡雅地站在淺水之中,裝扮著湖中春景。及至夏天,蘆葦已是蓬蓬勃勃,茂盛蒼郁,綠意盎然了,招引著小巧的葦鳥落戶其中,嘰嘰喳喳營造出一片生氣。到了秋天,蘆葦就長成了氣勢不凡的成熟韻味,在秋陽下千枝萬竿搖曳花蕙,飄吐白絮。時令進入冬天,走到生命盡頭的蘆葦,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人類,帶給我們生活的美好。這不是對蘆葦的溢美之詞,而是千真萬確的。蘆葦在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后,人們就大加利用。早些年,湖邊村民缺少燃料,就砍伐蘆葦生火做飯,生火御寒。在那個物資匱乏缺少柴火的年代,蘆葦為湖區人們不知帶來了多少放便,那騰騰的烈焰里飄出了米飯的醇香,帶來了冬天的溫暖。蘆葦還是造紙的好原料,它以自己的粉身碎骨,被制成潔白柔軟的白紙,供人們書寫和圖畫。此外,蘆葦在沙漠地帶,被人們嵌進沙丘里,形成好看的格子狀,用來固沙,阻止沙塵暴無所顧忌的肆虐。這種平凡的植物,一生都默默無聞,不圖索取,在盡綿薄之力,服務人類,詮釋著生成的真諦。
感謝我生長的這片廣袤湖區,讓我識得了一種平凡至極,卻有著倔強性格和奉獻精神的植物,讓我從這種飄逸茂密的禾草植物身上感受到了另類生命的精彩,學到了一些生存的人生哲學。不是嗎?蘆葦冬天被砍伐了,翌年春又茁壯成長,而且更加的茂密豐厚,在清波中洋溢著生命的激情,在雨露中展露出枝葉的豐茂,在陽光下展現出嬌柔的姿態,豐富多彩,神采飛揚,不亢不卑,宛若鄱陽湖中的主人,把廣寬無邊的湖面打造出生生不息的動人色彩,使波光粼粼的緲緲大湖,因了叢叢蘆葦,變成了一個森然的綠色國度,只留下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逼窄河道,靜謐、幽深、曲折,仿若錯綜復雜的城堡,又像一個撲塑迷離的迷宮。若蕩著小舟行進其中,就像走在九曲十八彎的巷道里,這樣的行走,要是無向導,肯定任何人都無法走不出這“迷宮”。這不禁讓人想起在蘆葦蕩中抗日影片的鏡頭。抗日游擊戰士憑借茫茫無際的蘆葦作掩護,在九曲回腸的蘆葦“巷道”中伏擊日寇,常打得鬼子鬼哭狼嚎,丟盔棄甲,敗北而歸。這種戰斗的取勝,應得益于森森如云的蘆葦,得益于蘆葦營造出的迷宮一樣的“巷道”。抗日時期水鄉抗擊日寇能頻頻取勝,蘆葦是功不可沒的。
但蘆葦在自然界中無疑又是有著纖弱一面的物種。大風襲來,它便俯首彎腰,被風壓迫成彎曲的形狀,看上去完全是逆來順受。然而大風是壓不垮它的。在瘋狂的風雨中,它們相互牽手,抱團成勢,抗擊著風的淫威。風雨過后仍然挺起腰桿,頑強生存,不失風骨。即使少數的被吹折了,但最后的姿式也是匍匐著的,堅強地朝著陽光升起的地方昂起頭顱。這種堅強堅韌我是見證過的。
我生活的小城,有一個幾十畝面積的袖珍湖泊,我到單位上班都要從其身旁走過。在湖的西頭頂端,有一塊水中小渚,面積不到五平方米,上面生長著一叢密密的蘆葦。由于腳下土壤肥沃,那叢蘆葦一枝枝都長得十分的粗壯,但狂風襲來,由于勢單力薄,它們也就隨風而倒,匍匐于地,但風消雨歇,蘆葦竟神奇般地抬起了頭來,緩緩挺直腰桿,依靠它們深扎于泥土里的根,依然故我地舉起那蓬蒼綠,這種抗擊災害的堅強不屈,便攫住了我的心神,讓我感覺到蘆葦雖顯清秀羸弱,但內心的那種執著卻給人心動的力量。因此,我更加認識了蘆葦剛正不阿的品質。它可以暫時被風雨吹倒,委屈自己,但絲毫不會動搖骨子里的堅定堅韌。任何風吹浪打只能磨礪它的意志,決不能動搖它生長的決心。
卑微的蘆葦,一生以多姿多彩的形象示人。它聚眾而生,叢叢簇簇,莽莽森森;它青綠蔥翠,婷婷芃芃,蓊郁如云;它蘆花如絮,宛若嚴霜,扮美湖洲。這一些無疑都是微不足道的蘆葦帶來的自然美妙。但我最看重的是這份美妙的背后,蘆葦的獨具魅力,不凡品質,蘆葦的不屈不撓,默默奉獻。
我在看到那片茫茫的蘆葦時,發自內心地向蘆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