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的上燈,與別處的鬧元宵是不同的。雖然興寧的上燈也是圍繞花燈進行的,但是興寧的上燈不是那種小兒科的猜燈謎活動,興寧的上燈是一處非常獨特的傳統風俗,在祖堂正中掛上一個有特別寓意的大花燈,并伴以一連串隆重的慶祝活動,新年伊始,祈求新的一年財丁興旺,生計紅火。從每年的正月初八起,在這之后的十天時間里,整個興寧都是喜氣洋洋,火樹銀花不夜天。白天滿村鑼鼓,咚青、咚青、咚咚青,夜晚燈火通明,紅燈閃爍,一片祥和,華燈初上,各處的焰火便開始爭妍斗艷,鞭炮聲也是通宵達旦,響徹云霄。在興寧,不論你走到哪里,到處都可遇到接花燈和掛花燈的熱鬧場景。上燈是興寧一個獨具特色的盛大節日,也是勤勞智慧的興人創造的一方燦爛文化。
每年春節剛過,大地猶寒,節后冷清,唯獨興寧這塊地方,過年的熱情不減,一片喧鬧準備著上燈。在興寧“上燈”,或叫賞燈,這是很有講究的,不敢馬虎,節日里,興寧地方的各個姓氏,都要在自己宗族祖堂內的正上方,鄭重其事的掛上一個特制的竹骨紙糊的大花燈。這燈與男丁的丁諧音,燈上繪有各種吉祥的圖案,所以興寧的上燈既是吉慶的象征,又是子嗣的象征,寓意前程光明,子孫滿堂。富貴子嗣,這些愿望當然是好的,正所謂唐堯三祝,祝多壽多福多男子,千百年來,有了這些愿望,人類才得以代代繁衍。我本是地道的興寧人,少年出門在外,路上每遇老鄉,問者,答者,招呼語多為上燈一事,“你上燈回去嗎”、“你上燈有沒有回去”。可見上燈的觀念打小就印入了每一個興寧人的骨髓。小時候在家,我最喜歡的節日也是上燈,在我的記憶里,那些大的意義,我們小孩子是不管的,小時候,我們小孩子只管跟著大人去熱鬧,和別的小孩一起在人群里歡天喜地的竄來竄去,哪里好玩往哪里鉆,如趕廟會,當然少不了要在這么多人面前展現自己的調皮搗蛋,獅子突然變成了六條腿,在圍觀群眾的哈哈笑聲中,舞獅子的人就會把鉆進獅子里的小孩一腳踢出去,童年過節的趣事還在記憶中。我離開家鄉已有好多年,事務忙,出來后就很少參加村里的上燈了,但是每年都惦記著上燈這件事,至今還記得村里上燈的一些情形:掛花燈,擺美酒,放鞭炮。要是上一年家族里新添了男丁,就要在這一年掛花燈的時候,增加掛花燈的棉帶子,新添多少個男丁就增加多少根帶子,這帶子是棉織的,叫燈帶,以示同脈相傳,綿遠流長。
興寧的上燈,是緊接著過年進行的,這又與過年不同,事實上,興寧的上燈遠比過年要熱鬧,傳統的過年是在北風中,各家各戶關起門來的家庭團圓,雖然大家都是同一時間過年,但卻是各門各戶各自的熱鬧。興寧的上燈,則不同,時間上各村各姓不是很統一,但不管哪一天上燈,這一天必是整一個大家族共同的敞開大門的團聚,迎接八方來賀。一個家族經過幾百年的繁衍,往往已經發展為成千上萬人的宗族了,到了上燈這一天,整個宗族不分男女老少,大家又象親人一樣歡天喜地同聚一堂,共邀八方來客,共敘兄弟親情。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也是幫大人提著酒壺去村里的祖堂上燈,路上行人絡繹不絕,很多是遠道回鄉上燈的人們,大人們忙不迭的互相打著招呼。可以想象,在村里的祖堂圍著“花燈”擺上幾十圍,甚至上百圍臺,大家親如一家有說有笑,來回走動,邊吃邊聊,這樣的熱鬧場面自然就增添了不少親情。更熱鬧的是上燈的晚上,夜空沸騰,火樹銀花,煙花鞭炮通宵達旦。這樣的熱鬧又把整個村,整個興寧城鄉聯系起來,匯聚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這種獨特的熱鬧,你到別的地區是感受不到的。
既然是上燈,就離不開“燈”,上燈最重要的象征也是掛“花燈”。在興寧有專門制作這種花燈的的燈匠。這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很能說明在興寧上燈的重要性,說是有四群人去買花燈,來到燈匠那里,恰好燈匠也剩下四個花燈還沒賣出,按理,四群人,有四個花燈,正好一群人能買到一個花燈,倒也和諧,但偏有人起了歪主意,看出了這燈匠急著要把剩下的四個花燈賣出去的心理,如果他們不買,燈匠這剩下的四個花燈就沒人買了,一年的勞動也就白費了,這四伙人便合伙跟燈匠砍價,一砍再砍,燈匠實在忍無可忍了,抬腳就踩掉一個花燈。這一下,好了,那四群買花燈的人全都傻了眼,現在四伙人,爭搶三個燈,肯定有一伙人買不到花燈,這花燈是關系整個大家族上燈的大事,買不到花燈是不可原諒的,要是買不到花燈,還上什么燈!麻煩可大了。剛才還合伙砍價的四伙人,現在要為爭個花燈打架了。燈匠可不管這些,燈匠說,現在價錢加三倍,一分不能少,要是不買,再踩掉一個,價錢再加十倍……。最后,連先前踩掉的那個破花燈也被人用高價買走了。這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在興寧“上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關于興寧上燈這一獨特的傳統風俗是怎么形成的、起源于何時,歷史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其成因總離不開興寧獨特的地理位置,或者說正是興寧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興寧“上燈”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
如果你說興寧的地理位置,沒什么特別。這說明你對興寧不夠了解,對人類的運輸發展史也不甚了然,只知道現在汽車滿街跑。在古近代,交通運輸主要靠水路,特別是貨物運輸,到山重水盡,船不能走的時候,便用腳力將貨物分散到各地,興寧正是這樣一個水陸結合的地方。興寧素有小南京之美譽,這不是蓋的。興寧歷史上曾是出名的水陸聯運結合地。中國的遠洋貿易,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很發達了。粵東也不例外,外來貨物,特別是食鹽和洋貨,從汕頭逆韓江而上,興寧是韓江水路的最后一站,再往前,河小水淺,船不能行,貨物就須得在興寧上岸,這里陸路又縱橫交錯,這正是興寧獨特的地理位置,興寧是聯系內陸腹地和外洋運輸的交通樞紐,大量貨物需從這里上岸,再分銷內地。歷史上從事水運的商人多為潮汕人,至今在興寧寧江河邊還保存著潮汕商人所建造的潮汕會館,金碧輝煌的建筑,見證著當年的江船漁火。陸路商人則多是興寧本地人,他們用腳力將貨物分銷到周邊省份,那時還沒有汽車,這樣一來興寧就產生了大量的行腳商人,他們的足跡遍布周邊各省各縣,特別是江西贛南等地。現在的寧江河已經見不到船只了,因此你可能會懷疑我這是在編造史實。這些是不是歷史史實,你我說了都不算。哪誰說了算呢?毛主席說了算。1930年5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打到贛南尋烏,并在尋烏縣搞了個經濟調查,寫下了長達八萬字的《尋烏調查》這篇著名報告。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主席萬歲沒有白喊。毛在《尋烏調查》這篇文章中37次提到了興寧,三次提到羅浮,二次提到羅崗,主要談了興寧行腳商販在江西經商的盛況:“鹽到門嶺后,一直通往興國,洋油(亞細亞牌的多),布匹(梅縣去的少,興寧去的多,均買了洋紗自己造的。興寧織造很發達。興寧一般生意也比梅縣大)洋紗(外國貨)這五類。糖與面粉亦有好些。”這樣的詳細記述在《尋烏調查》里比比皆是。有些描寫還挺有意思,例如毛澤東在文中寫到一個在江西開店的興寧人:“羅義成,一人開,千多元本,每年能賺四五百元。很節儉,吃飯就是點子青菜,穿的是土布衣。帶兩個徒弟,家眷在興寧沒有來。他是興寧人,早年來尋烏挑糖籮子,在縣城及四廂敲糖子賣,一個明錢敲一塊小糖(現在敲一塊糖子起碼要一塊銅片了),或者拿糖子換各種荒貨(頭發、爛銅、爛鐵、豬牛骨頭、爛棉被)。他就是這樣子起家的。他到尋烏有了三十多年,發了財,開雜貨店也有十大幾年了(十五年以上叫十大幾年)。”
自古以來,這些“家眷在興寧沒有來的”的興寧外出小商販,一年到頭在外奔波,但是不管怎么樣,每到年關,這些在外奔波的興寧行腳商人一定要回家過年,跟親人團聚,這是興寧客家人的優秀品質,哪怕是隔著千山萬水,也要回去過年,這是對祖先的孝道,這是對故土的承諾,對家的眷戀,回家過年,然后再出門,說到這里就快聯系到上燈這一風俗了。
這些回家過年的興寧行腳商人,過了正月十五,他們又要出門了,一年之計在于春,出門前,正月十五前后,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三,各個家族中的長老,都要召集族中的男丁在祖堂開一個茶話會,報告上一年的各項事務、商議新一年的發展規劃,激勵整個家族團結奮進,同時給新出生的男丁排輩、命名、入譜,并祈求祖先保佑大家在新的一年,家居日日平安,出外求財方方順利。這種茶話會往往要一直持續到晚上掌燈,這或許就是上燈最早的由來,燈與男丁的丁同音,這都是很好的意思。這樣“上燈”便賦予了吉祥的意義“添丁發財”。漫漫的這種規劃新發展,并給新丁命名的宗族新年茶話會,就演化為一種神圣的傳統儀式“上燈”,燈不僅代表財丁興旺,燈又有照亮前程的意思。添燈發財,前途光明,便是興寧人傳統意義上“上燈”的主題。
現在,特別是近幾年,人們生活水平大為改善,興寧上燈的這一風俗也隨著時代的步伐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逐漸擴散到鄰近的地區,且仍在繼續漫延,“上燈”的鞭炮聲傳到哪里,哪里的人們就會喜歡上“上燈”這一充滿期待又充滿吉祥寓意的節日,雖然各地上燈的形式略有差異,但意思相同。就是在興寧,也有細微的差別,附城一帶,過去出門做買賣的人比山區多,所以每年的“上燈”,附城比山區要熱鬧一些,山區相對簡單一點,這跟山區以農耕為主有關吧,這或許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興寧上燈的來源與興寧歷史上的商業地域脫不了關系。
必須說明的是,這篇文字遠未寫出興寧上燈的熱鬧場景,文字畢竟是抽象的,況且本人不才,不過這也沒關系,興寧的上燈,時間上避開了其他全國性的節日,非興寧籍的朋友們,大可以有時間來興寧作客,這游那游,不如到興寧一游,去親身體驗一下興寧上燈高朋滿座的熱鬧盛況,來吧朋友,相信你會有不小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