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了一本書名為《圍爐夜話》,尤其是從書中得知“小心謹慎者,必善其后,惕則無咎也。高自位置者,難保其終,亢則有悔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意思應該是說:“小心謹慎的人,必然能夠有好的結果,因為警惕而不會有什么不好的事發生;一直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而不知后退的人,難于有什么好的結局,因為盛極而衰,太高了則不免轉向失敗。如果可以參透并掌握這條做人應該知曉的分寸,未來的您的人生也會越來越好。”
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禿鷹愛吃鴕鳥蛋,盡管禿鷹有著尖嘴利爪,但他對厚厚的鴕鳥蛋殼無能為力。于是它發明了“高空拋蛋法”:用雙爪抓住一塊石頭,飛到一定的高度,瞄準地下的鴕鳥蛋,把石頭拋下,將蛋砸開一條裂縫,然后就可以享用了。
紅嘴烏鴉也想模仿禿鷹,它抓起很大的石頭,飛得高高的,用盡氣力把石頭高高的拋下,結果把蛋砸得個稀巴爛,享受不到美味。
歷史上有個姓陸的將軍,一生戎馬倥惚,歷經幾百次大小戰役,雖然有勝有敗,但是每次的損失都非常之小。有一次,陸將軍再次帶領大軍出征,一路上旌旗招展,橫空際涯。等到達營地時,陸將軍仍照以前的習慣,吩咐將偵察員全數派出,并且要求偵查范圍再擴大二十里。隨后,要求各營迅速駐扎,并于天黑前在鶯外挖好壕溝,設好陷阱以防止突然襲擊。陸將軍一系列命令下來,將小心謹慎表現得淋漓盡致。同行的監軍是第一次與陸將軍合作,看到整個大軍都忙得不亦樂乎的樣子,遂對陸將軍說:“此行我雖不諳軍事,不過卻也知道,大軍出行,勢大方能懾人,因此當可不必如將軍此番這樣小心吧。”
陸將軍把馬鞭放在手里拍了兩拍說:“人都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將軍難免陣前亡’,那么你以為我又是憑什么經歷那么多次戰斗能夠全身而退呢?”將軍頓了頓,不待監軍接口繼續說,“不過是‘小心謹慎’罷了,所謂小心無大錯,多少次,就是因為我事先做出的一些謹慎之舉,救了全軍的命。此次出征,軍隊人數眾多,在我看來卻更應該小心翼翼,任何一點意外,若是沒有準備的話,都有可能毀掉整支軍隊。所謂‘千里之提毀于蟻穴’,千萬大軍毀于不慎。我帶出來的軍隊,我便要負責將他們完好地帶回去。”監軍聽了陸將軍的話,心中服氣了。事后證明,這種小心謹慎果然是必要的。就是因為陸將軍的各種防備措施,這次出征再次以極小的損失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朝后,皇帝論功行賞。陸將軍因為早已因功身兼數個要職,且已經封過爵了,皇帝便考慮要不要準許他帶劍上殿。而在陸將軍這邊,他的一位好友勸道:“打了這么多年仗,出力也出夠了,風光也風光過了,此時卻也是最好的隱退時機啊!位高者,其哀也忽,所謂亢龍有悔,過猶不及,是時候未雨綢繆了。”陸將軍低頭思考,沉默不語。好友又勸:“君不見,漢朝大將韓信是怎樣的下場嗎?”陸將軍聞言一驚,最終接受了好友的意見。隨后便上書朝廷請辭,回家養老,得以善終。
清代有名的政治家曾國藩也曾是個直性子,尊奉孔孟之道,處處都表現得不畏強暴。在曾國藩做幫辦團練大臣的時候,綠營兵與他帶領的湘勇鬧矛盾,最后竟打了起來。曾國藩早已經想要整治紀律松弛的綠營兵了,但他的職位實際上是無權指揮綠營的。但不畏強暴的曾國藩卻全然不顧這些,大張旗鼓地開始拿綠營“開刀”,因為這件事,曾國藩得罪了管制綠營的鮑起豹提督以及長沙的一并官員。這時,曾國藩沒有收斂的意思,反而硬碰硬,試圖連長沙的官員一起整治。
最終,人多力量大,眾人聯合起來抵制曾國藩,將他“趕出”了長沙。
此后沒多久,曾國藩去了江西,但依然沿襲著曾經的處事方法,沒過多久,江西官場上下怨聲載道,官員們聯合參了曾國藩一本,使得他在江西也無法立足了。
經過這些事情后,曾國藩感到很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了哪里。經過一年的思索,曾國藩最終在老莊思想里找到了答案: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柔和并非等于柔弱,剛強也并非就能夠擁有強大的力量,有時,柔能克剛,柔是比剛更強大的力量。柔和謙卑的人,就是能夠以柔克剛的人,以迂回的方式去達成自己的目的,無需大動干戈就能心想事成,何樂而不為?曾國藩正是想通了這其中的道理,才能最終馳騁官場,成為名留青史的偉大政治家的。
很多時候,失敗并不一定是因為你的能力不夠,或者你的想法有問題,失敗的根源往往就在于不會做人,得罪了人卻不自知。人混跡于社會中并非一件易事,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之外,還要懂得揣度人心,與人交往。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開放社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依靠一己之力就取得成功,不懂得和諧共存,即使精明能干也難以獲得長久的發展。
那些有才華的“窮人”,不是敗在機遇上,更不是敗在能力上,他們只是敗在了不明事理上!
做人之道:當你屢屢受挫之際,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懂得反省,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面真的做過了,而沒有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懂得用懷柔自守去達成心愿的人并非是懦弱的人,而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