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王家堎采風,繞道石頭河水庫,到了斜峪關。斜峪關古稱斜谷,虎踞秦嶺北麓,南可仰望太白積雪,北可俯視關中平原,道通巴蜀,地接西京,乃古代要塞,兵家必爭、商賈云集之地。昔日楚漢相爭,劉邦筑臺拜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關中斗智,中原逐鹿,決戰垓下,為劉氏爭得漢室四百年基業;東漢三國鼎立,諸葛亮帥西蜀大軍六出祁山,火燒葫蘆峪,屯兵五丈原,熟料出師未捷身先死,空留地名落星灣;唐明皇朝政腐敗,安祿山造反,明皇經倘駱古道倉皇逃往四川,十余年后,又越過褒斜古道,經由斜峪關,返回長安。
滄海桑田,歷史悠然。
車進太白縣界,穿過一路山峰連綿不絕,林木植被茂密的姜眉公路,就到了晴天朗月草木含情,曾經車水馬龍的褒斜古道重要驛站王家堎。
關于王家堎地名,傳說古時一個王姓蜀人帶著家眷翻山越嶺往中原遷居,臨行前,仙師高人讓他背一塊玉石,說走到什么時候玉石不走了,就會落地為金,那里就是你們家族繁衍生息的風水寶地。王姓人風餐露宿、歷經艱辛走到王家堎時,玉石從背上掉下來,深深地嵌入地下,任憑什么辦法也無法取出,王姓人意識到,雖然玉石未能落地為金,但此處群山環抱,水流潺潺,土地肥沃,鳥語花香,恐怕就是命中注定的安居之所,遂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因此地位于堎臺邊上,故名“王家堎”。
傳說畢竟是傳說,真相已經不那么重要,人們更為關注、更加珍惜的是內心的安寧,是對故鄉的顧盼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但“山管人丁水管財”,背山面水、山清水秀的王家堎確是一塊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
一、棧道遺址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走的人尚且如此,修造時何其艱險可想而知,2014年國慶期間,我們結伴穿越一道道梁,翻越一座座峰,七天六夜重裝走完秦嶺儻駱古道,體味巍巍秦嶺博大胸懷的經歷歷歷在目,對先祖在農耕時代,利用最原始工具,開鑿架設出如此浩大工程感到無比的震撼和敬佩,相對于此,經濟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困難,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我們缺乏的只是對事業的專注、勇氣和魄力,是一股勇于開拓、積極創新的精、氣、神!
站在褒斜古道王家堎遺址,望著被煙熏火燎變成黑褐色的崖壁,聽著腰板筆直的年近八旬老村長如數家珍地對古棧道人文歷史娓娓道來,感覺這是一批人,這些默默的耕耘者、無私的付出者,他們不是帝王將相,不是英雄偉人,但他們是偉大的踐行者和追隨者,是正確方向的維護者,也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
在交通發達的今天,很難想象這些橫出于山體的石條磊塊承載了多少官吏,多少士人,多少商賈,多少戰士,多少車馬的來往奔馳。這些像裸露肌肉般的石條、磊塊,經受了多少的烈焰火燒,這些斑駁陸離的山體,隆起爆裂的磊石,經過了多少時間與空間的交錯變幻,經過多少次錘煉和委屈,才能一個個由男人健碩的胸膛,蛻變成頂天立地的漢子。
鑿開的石壁方孔,像一雙雙含情脈脈的眸子,深邃的凝望著這一去不返的紅巖河水,述說著一去不返的歲月與輝煌。
二
花海溶洞
美麗花谷許多地方都有,但位處秦嶺密地,形成氣勢規模者唯中民村花海。花兒在道路兩側、五顏六色、遠近高低、濃淡相宜,攜著山野清香,清純而自然,靚麗而嬌艷,一個個就像未施粉黛,天真爛漫,無私無邪,吸天地之精華,順自然之規律的村落女子,惹人憐愛。
女子們一片喧鬧驚呼,吵吵嚷嚷地要停車拍照,司機耐心解釋,前面還有、前面還有,終是抵不住一顆顆懵懂鹿撞的心,一個個如初春的少女,急匆匆奔向花海,男人們也被這濃烈的情愫點燃,擺著各種造型,怎奈花兒天生屬于如花的女子而不屬于自己,最終只能在花海邊留戀徜徉,陶醉于花海也欣賞花一般的人。
一片油葵園,朵朵葵兒像一個個托起的花籃朝著太陽的方向謙遜地低著頭,直著腰,心懷希望,茁壯成長。進入葵園茂密處,手搭涼棚,置于額前,面對太陽,做仰望狀,白云藍天柔風,綠茵茵葵群、黃燦燦葵朵和身著黑衣的女子組成一副天地人和諧一統的絕美風景,一個美麗而誘人的天籟音圖。
天之大,地之博,人生如戲、歲月苦短,歷史更迭、自然流轉,我們只是自然的過客,帶著不舍,帶著依戀,在大美風景在遠方的暗示下,互相提醒催促下,一步三回頭地繼續趕路。
在滴水崖,被一段感人淚下的愛情故事所感動。在遠古時代,一匹白馬和一條白蟒相識了、生情了、相愛了、幽會了,就和被法海壓于雷峰塔下的白蛇、青蛇一樣,這一被俗世認為大逆不道的亂倫反叛行為非但不會得到祝福,反而引起了周圍的恐慌和詛咒。不久,俊美的白馬被殘忍殺害,因朝思暮想而發瘋的癡情白蟒,思君心切,常常穿過此洞到害死白馬的鳳縣平木一代找人復仇,最后甚至傷及無辜,禍害百姓。
當地忍無可忍,請了高人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在平木修了白馬寺,表示對逝去白馬深深的哀悼祭奠,又從王家堎中民村將洞口堵死,防止白蟒繼續傷及無辜,這當然不是改正,更不是懺悔,只是為了自保的妥協,如今,白馬和白蟒在洞中行進、恩愛的痕跡深深地烙印在滴水崖溶洞壁上。
自己多年驢友經歷,時常野外求生,爬高上低,步速很快,立于高處,仰頭見一鐵梯搭于溶洞上方,溶洞中水流沖刷形成的鐘乳石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像龍頭,像鱗片,像馬尾,再向上望,一縷紅綢到頂,回頭間,高低連綴的幾個水潭影影綽綽,意境很美,遂一手抓牢攥緊梯子,留下美好的時光記憶。
有時候,站得角度略有不同,得出結果迥然而異,要理解不同人對同一事的不同看法,這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
三
中民村史館
王家堎鄉政府廣場,一個石砌造型的假山上書寫著“古道明珠王家堎”,我們沿著古棧道般的中民村村史館小路盤龍繞轉,參觀學習,這里有許多現在很難見到的農耕時代家家戶戶都必不可少的農具,犁地的、翻地的、收糧的、揚場的,還有厚重感、歷史感十足清朝的石磨盤,有小巧玲瓏的豆腐磨盤,有吹稻殼的風車,有王家堎歷史的名人軼事,有這塊土地的風土人情。
從村史館回到地面,一曲優美的音樂裊裊繞繞,幾位村民唱著類似西府小調的音樂,慢條斯理,如吟如訴,大家忍不住陶醉在優美的旋律中。這些曲調略帶陜南口音,聽不太懂,拿了份打印的歌詞,里面有《老來難》等弘揚孝道及傳統文化的曲子,據說都是自編自導自演。
文化傳承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家庭傳承延續的內功,軟實力。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只有硬件沒有軟件不行,只有實沒有虛也不行,地理優勢,環境優雅是實,文化記載、宣傳服務就是虛,無論經濟生活,還是旅游景點,都要堅持虛實結合,互為支撐。
四
羅馬山無名烈士陵園
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我們不應忘記在歷史上為了人類解放事業和文明進步而英勇犧牲的英烈,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戰區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下,一路所向披靡,先后和國民黨胡宗南部、“西北三馬”展開激戰,并獲扶眉戰役大捷,扶眉戰役結束后,胡宗南及“西北三馬”部節節敗退,西北野戰軍乘勝追擊,在羅馬灣展開激烈交戰,敵軍占據地形優勢,負隅頑抗,最終導致百十名戰士英勇犧牲,長眠于此,這一群不知姓名的無名烈士,他們的英魂永遠地留在了這塊碧山綠水、山環水抱的土地。
沿著水庫大壩北望,烈士陵園在天地相接處巍然屹立。在經濟發達、豐衣足食的今天,我們很難想象在當時的惡劣環境下,抱著對新生活、對美好明天的向往而英勇犧牲的戰士如何無畏死神,無畏犧牲,奉獻青春、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壯舉,這完全是一種精神的力量,這真正屬于信仰的追求,這些,在當下浮躁的社會顯得尤其珍貴。
在王家堎這塊有青山綠水 、有歷史文化;有美食娛樂、有鄉韻鄉情;有愛國主義教育,更有美好未來的山清水秀之地,我們不但享受了一幅大美風光,更接受了一次心靈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