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來的是明。他是從霧里一點點浮現(xiàn)出來的,修長的身材,架著一副眼鏡,很有品位地在楊柳村逛著。
他一臉專注的表情,看得出是一種冷峻與智慧在游走,他沒有顧及身邊的女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從西走向東。
在這個男性的世界里,明一直安靜于自己的故園,傾聽風(fēng)語,他力求將古典風(fēng)雅融入現(xiàn)代詩中,能做到這般爐火純青的地步的,也許只有明了,你相信嗎?
楊柳村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湖熟街道外秦淮河平原,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全村居民1348人,村里一個個自成體系的獨立宅院又名為“堂”,宅院之間閭巷,全部以青石板鋪路,條石為階。村莊依山傍水,北靠馬場山,前臨楊柳湖,富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古時有“青石墁地石門樓,走進(jìn)楊柳不沾泥”的說法,所以說,楊柳村是一條潔凈的“青石街”。
初冬的早晨,剛下過雨,楊柳村的街頭行人稀少,一陣風(fēng)吹來,輕拂著路邊的銀杏,葉子黃了,從明身旁的女人肩頭飄過,發(fā)出一聲嘆息,他充滿憐憫地看了落葉一眼,腳步踟躕下來,不知是哪里悸動了心靈,他停下腳步,看了看落葉,又看了看身邊的女人,只見那女人一臉笑意,沉浸在美輪美奐的紛飛中,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完全是個局外人,一個孤寂者,一個追夢人,他獨自行走在茫茫風(fēng)景中,他百感交集!
原本打算遠(yuǎn)離城市的喧鬧,好好享受淳樸自然的氣息,可在最美的時刻,沒有赴到最美的相遇,只得靜下心來,專注于景觀悠閑,不爭朝夕。
明向前后左右看了看,跟著女人,向朱家老宅走去。
朱家老宅如今已是游人必覽之地,三路三進(jìn)穿堂式房屋呈中軸對稱排列,沒有高大的封火墻,也沒有顯赫的門樓,外觀十分簡樸。
相傳明代萬歷七年,朱氏七世祖朱孔陽外出謀生,來到江寧楊柳村。某日傍晚時分,朱孔陽在水塘邊洗碗,不慎將碗滑落水底,再也撈不上來。朱孔陽認(rèn)為此乃“天意”,楊柳村要留我朱孔陽,于是借宿一佘姓老翁家,幫助老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佘老翁見孔陽勤勞、忠厚,遂將女兒許配給他,從此一家人男耕女織,辛勤勞動,日子逐漸紅火起來,開始置田造屋。到了清代,朱家后裔成了書香門第,出過翰林、進(jìn)士、舉人、大學(xué)士,名聲顯赫一時。
朱家老宅,按照傳統(tǒng)格局,在中軸線上建門廳、轎廳及住房,并在左右縱軸線上布置客廳、書房、次要住房和廚房、雜屋,成為中、左、右三組縱列的院落群體。明和與他同行的女人沿中路進(jìn)入,然后參觀完西堂,再參觀東堂,看著朱家保存下來的瓷器,鎖具,以及石器,農(nóng)具等,感觸頗深,其承載的不僅僅是豐富歷史文化、精美的建筑藝術(shù)、精巧的建造技藝,更具有非凡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科學(xué)價值,體現(xiàn)了深厚的南京地域特色,是南京明清民居建筑的典范。
楊柳村古建筑群,原有36個宅院,現(xiàn)存比較完整的有17個宅院,計三十七進(jìn)共366間,建筑面積平方米。這座恢弘的古建筑群,俗稱九十九間半,四百多年的風(fēng)雨,像一首凝固的詩,對來此參觀的人,講述著它的前世今生。
現(xiàn)在,明一行走出朱家老宅,來到了楊柳村的大街上。說是大街,其實不過是青石板鋪就的小巷,路上行人不多,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三三兩兩個雕塑佇立在不起眼的地方,讓每個角落都眼前一亮。女人忘我得與景致融為一體,拍照留影,全然不顧明的存在,等她們拍完照片之后,才發(fā)現(xiàn)明正孤伶伶地坐在石階上抽煙。
楊柳村,“背山面水”、“依塘而居”,精美絕倫的磚雕、石雕、木雕藝術(shù),“青磚小瓦馬頭墻,轎式大門花格窗”的建筑風(fēng)貌,從明代延續(xù)、保存至今,真是美不勝收。難怪女人們會戀戀不舍,駐足留戀呢!
楊柳村不大,村前有個荷花塘,此刻,滿池已是殘荷,看著它們奄奄一息倦縮在湖面的樣子,想起銀杏葉的墜落,明在想:這不正構(gòu)成了一對性感的別離的畫面嗎?殘荷與落葉,不正是一種別樣的風(fēng)景、別樣的風(fēng)情嗎?
誰人能寫殘荷與銀杏的凄慘話語,誰人能懂殘荷與銀杏的向死之心,誰人能知殘荷與銀杏的的隱忍風(fēng)骨,誰人能塑殘荷與銀杏的涅磐重生。
明,請允許我以冬的名義,寫下一紙悲歡晶瑩懷念,請允許我以春的名義,傾盡一村風(fēng)雅孕育生命。讓我們一起——“走進(jìn)楊柳不沾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