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jīng)記不起來多少次夢見父親了,在2018年和2019年交匯的元旦,我再一次夢見父親,而且和父親有過較長時間的交流。按理,母親其實(shí)比父親更加善良,而且母親比父親足足少活了十年,另外,母親去世的時候,我連她老人家的最后一面都沒有看見,本來,我是應(yīng)該想起母親而不太想起父親的,可是,現(xiàn)實(shí)卻不是這樣,而是恰恰相反。我猜,這一定是父親生活得很開通的緣故吧。
大姐多次埋怨父親,說父親一輩子都讓母親受累,他自己常常不太考慮經(jīng)濟(jì),不會劃算生活。故鄉(xiāng)的門口是一條長而寬的河流,那里其實(shí)是魚蝦的世界,父親曾經(jīng)多次到鷹潭去賣魚干,而且每次都要賣三五百斤,想想看,他捕獲的魚蝦,就是曬成魚干都有三五百斤,那是多少魚蝦啊。故鄉(xiāng)每到冬天或者新年,都要開港(允許人們下河捕魚)。開港是很熱鬧的。要是到了開港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可以捕撈到許多魚蝦。大姐還說,有一次,正是過年的時候,農(nóng)村在這時候本來就十分空閑,可開港以后,全村的人們都下河捕魚,只有我父親穩(wěn)如泰山地安坐在家,不要說是捕魚,他連出門看都不看一下。那氣魄,真有些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味道。父親難道不知道多要些東西?或者多賺些錢?難道我家里富得流油嗎?都不是,只是因為那一天是大年初一。按理,在鄉(xiāng)下,大年初一固然也是看重的,但是,沒有人會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毫不動心,可是,父親做到了,真有些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的豪爽。可是,這種豪爽,在大姐面前,甚至在村里大部分人看來,這不是豪爽,是不懂得生活,不懂得賺錢過日子,甚至是有些傻。可是,父親根本不顧輿論的壓力,有幾個子侄輩的人都紛紛勸告他出去多撈些魚蝦,可是,父親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一直等到過了大年初二,父親他老人家才像一個正裝出臺的戲劇臺柱子,邁著方步走上舞臺————————到了大年初三,父親才披掛上陣,駕著小船下河捕魚。這件事情,在很多鄉(xiāng)親看來,我父親實(shí)在是迂腐得有些不可思議。其實(shí),后來我還是十分理解父親,是啊,生活再要緊,可是,一年忙到頭,為什么大年的頭幾天不可以休息幾天?再說,按照父親的老黃歷,本來是在大年初三以前是從不動手干活的————————除了火燒房子以外。何況,這一次父親只是休息了大年初一和初二這兩天,何況,他一出手,那些魚蝦就好像十分聽話,他一天捕獲的魚蝦只是比別人三天捕獲的魚蝦少一點(diǎn)點(diǎn)。父親從小就喜歡捕魚,不太喜歡干農(nóng)活,父親干農(nóng)活也確實(shí)很一般,但是,捕魚絕對是父親的強(qiáng)項。父親對于生活同樣想得開,他該吃就吃,該喝就喝,手頭有錢,只管買就是了。
父親愛看戲,到了七十歲以后,只要聽說那里有戲看,他都會千方百計趕去看的,這個習(xí)慣一直堅持到了九十歲。農(nóng)村里很多人是無法看得慣父親的行為的。父親的行為,我其實(shí)是一直十分支持的,其實(shí) ,也許是受了父親的遺傳我,我的個性十分像父親。大姐常常說我也是和父親一樣,不知道賺錢。我十分反感大姐的話。人固然要勤勞,但是,適當(dāng)?shù)闹v究生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日子,難道不也是另一種瀟灑的日子嗎?君不見,有個八十歲的杭州大媽,為了游歷世界,她把自己家的房子都賣了,她不也是一種很開明的生活方式嗎?如果按照世俗的看法,按照活到老,節(jié)省到老,賺錢到老的觀點(diǎn),這位大媽不就是一個傻瓜嗎?
其實(shí)和這位大媽一樣,父親還在五十歲的時候,常常念叨要去大城市上海看看,后來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去成。這樣的思想,不要在父親那一代人,就是比他足足年輕一代的人都很少有敢于想的。不過,后來父親倒真的去過幾個省會城市,只是沒有到上海罷了。這還不算,我們五個姊妹弟兄,除了故鄉(xiāng)的姊妹供養(yǎng)他,就是遠(yuǎn)在二百公里之外的我贍養(yǎng)他。父親從來沒有埋怨我分配在離開故鄉(xiāng)比較遠(yuǎn)的地方,甚至還對于我能夠走州過府、敢于離開故鄉(xiāng)而津津樂道,他常常對人說:“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其實(shí)對于我 的工作是一種很大的支持,不然,如果自己的親人常常埋怨我,我根本就不會有好的工作成績。父親老了以后,一年都要到我家來上三次,他幾乎從不考慮路費(fèi)問題。他考慮的是,一份付出就有一份獲得。正是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個性,父親一直生活得很開心,所以他晚年的三十年里,身體非常好,連感冒都沒有得過。我想,正是因為父親的開通,他才生活得有滋有味,活了九十多歲,而且,在故鄉(xiāng)那純粹的農(nóng)村,他也算是見過世面的人呢。所以,父親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前一分鐘竟然還在手搖著蒲扇,那是多么瀟灑的人生姿態(tài)啊。
其實(shí)在大千世界,對于同樣一個問題,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常常會得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兩個觀點(diǎn),就像是《小馬過河》里的牛和松鼠。常常節(jié)省過分,過日子過于拘謹(jǐn)?shù)娜耍3_B別人的正常生活也被指責(zé)為大手大腳。也許索索會帶來經(jīng)濟(jì)效益,可是,也許就會心情郁悶,容易生病。父親同一個時代的 人,父親是壽命最長的,也許這就是他開通開放的結(jié)果。。有卜算子曰:
父親不認(rèn)字,生活卻像詩。瀟瀟灑灑走四方,看戲尤嫌遲。
做人應(yīng)開通,憋屈像小蟲,千金散盡自然回,何必總裝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