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從收音機中聽過著名播音演員夏青、葛蘭、林茹、方明、張家聲、瞿弦和等名家的的朗誦節目。記憶比較深的是瞿弦和張筠英朗誦的當代著名詩人紀宇1980年4月寫的《風流歌》。上大學期間,班里組織的一次文藝活動中,我只朗誦了這首詩的前兩句。還有著名詩人王懷讓1983年的《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真正認真地去學習這兩首詩還是二十年多年前,我在供銷社上班時參加過供銷系統舉辦的慶祝建黨七十周年文藝匯演之后的事。
1991年6月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說;“咱魏都區供銷系統為慶祝建黨七十周年準備搞個文藝匯演,你呢平時愛寫詩歌,要不你來個詩歌朗誦節目?”我說:“雖然我愛寫點所謂的詩,但是在朗誦這方面我還真不行。”隨后領導說:“給你半個月時間,你好好準備準備吧。演得不好,單位領導也能理解。”雖然,朗誦對我來說還是個陌生的課題。我真的對朗誦一竅不通,但是為了單位的榮譽,我只能盡力而為了。
那之前我結識了市里的民間文學社團“白天美文學社”的不少好友。我先向社長劉俊杰請教朗誦者方面的知識,他說:“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朗誦也屬于再創作,是要把作者要表現的感情用自己的語言,表情,動作等相關中表達出來。”隨后他又告訴了我一些注意事項:“朗誦時首先要站直身軀,腿不能來回動,一則分散觀眾的視線;二則不雅觀”。當他看了我要朗誦的詩(臺灣詩人高凖的《中國萬歲交響曲》,這是六月的一天在新華書店新買的《臺港現代詩賞析》一書中看到這首詩之后與團支書一起確定的)后,就建議我“換一首別的詩歌,因為觀眾的文化程度都不會太高,如果在大學生之間還行。另外,這首詩太長,觀眾不一定會有耐心聽下去。如果你們定下了就算了,沒定下的話朗誦一下我的那首《燭光頌》。”雖然他這樣說了,但還是先朗讀了一遍,之后讓我朗讀了一遍,在這過程中給我了不少指點。“一段之中有一個動作就行了,動作都是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動作太多會給人矯揉造作之感。另外,要抓住一句之中或一段之中的關鍵語句、詞匯,還要注意音調,這樣才能給人以抑揚頓挫的音樂美。”
隨后他又向我推薦了在許繼電氣工作的方姍(也是我們文學社團的骨干)。沒見她之前,我在想如果能找到她,我就參加這次演出,找不到就不參加。蒼天有眼!那天晚上我終于找到了她,她在繼電器技工學校二樓住,在三樓辦公講課,因為對我不太熟悉,見面之后,我先介紹了自己:“我叫菅偉民,是咱白天美詩社的。單位里要我參加文藝匯演,節目是詩朗誦,但是對于朗誦我一竅不通,社長向我推薦了你,讓我來找你給我傳授一些朗誦方面的知識。”之后,因為在她家有些不便,后她說去她辦公室,又因燈管兒不亮,她開了教室門。之后她她說;“咱們來個實戰演習,你站在講臺上,我坐在課桌旁,我就是你的觀眾,你放松些先背誦了一遍。”然后她說:“你的音質不錯,只是朗誦得很平淡,語調高低,語速快慢還沒掌握,這主要是沒有體會出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誦是一種比較精細、高級的有聲語言藝術。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要能分析欣賞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這是朗誦表情達意的前提;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修養,要熟練掌握標準發音和發聲技巧。要善于正確地運用語調語氣,這是表情達意的關鍵;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舞臺表演藝術的修養,要敢于在大庭廣眾之中說話,要能正確地發音,有自然的表情,這是朗誦表情達意的重要條件;此外,朗誦者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思想修養、社會知識修養,這是朗誦表情達意的基礎。朗誦藝術就是以上各方面修養的綜合體現,缺少哪一方面的修養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朗誦者。朗誦者首先要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這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其次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第三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看到、親身經歷一樣。
朗誦的速度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系,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在漢語中,字有字調,句有句調。我們通常稱字調為聲調,是指音節的高低升降。而句調我們則稱為語調,是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句調是貫穿整個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節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句調根據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升調、降調、平調、曲調。1、升調(↑),前低后高,語勢上升。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等語氣。2、降調(↓),前高后低,語勢漸降。一般用于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堅決、贊美、祝福等感情。3、平調。這種調子,語勢平穩舒緩,沒有明顯的升降變化,用于不帶特殊感情的陳述和說明,還可表示莊嚴、悲痛、冷淡等感情。4、曲調。全句語調彎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詞語拖長著念,這種句調常用來表示諷刺、厭惡、反語、意在言外等語氣。朗誦的要求比朗讀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對觀眾,除運用聲音外,還要借助眼神、手勢等體態語幫助表達作品感情,引起聽眾共鳴。
朗誦常常伴隨有手勢、姿態等體態語,但朗誦不同于演戲,誦者直接交流的對象是聽眾,他主要是通過聲音把感情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共鳴,手勢、姿態等只不過是幫助表達感情的輔助性工具,不宜過多、過火。
之后她又讓我站在講臺演練了一遍。她認真看了一遍后,幫我指出了詩中的語調、重音、語速等。“要打動別人,自己得先被打動。在朗誦中,一般抒情的語速要快,描寫景物的要慢,突出詩中的意境。手勢不可過多,主要的還是會用眼神。排比句語速要漸快但不能太快。”后她又說:“我覺得你先把重音找出來,認真體會作品,進入角色。這樣效果會更好些。”我又朗誦了我自己寫的《春的十四行》,她覺得這首比要朗誦的那首效果好,她也建議我是不是朗誦這首。我說:“也是,不是自己寫的很難進入角色。”雖然最終還是朗誦了那首,但她的教誨讓我牢記在心。
在我聽了別的老師講了不少理論,從而失去信心的時候,又是俊杰哥給我了鼓勵和安慰。并且給我找來了一些朗誦的資料:《如何提高朗誦水平》給我看。
一、理解作品,以作者的身份同觀眾交流,因而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紙面上的文字變成活生生的語言,以打動觀眾的心。
二、熟練,從背詞中解脫出來,才能把朗誦當做一門語言藝術來發揮。
三、字音,語音標準,吐字清晰,字正腔圓。
四、重音,處理重音一般是重讀,有時也可用高音、顫音、停頓,輕讀、慢讀等法來突出。
五、語調,語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要有對比有變化,使整個朗誦如一首優美的樂章。
六、節奏,朗誦詩歌要求節奏鮮明,首先理解整個作品的基本節奏,是明快激昂還是低沉回轉,在同一首詩或其它作品中,不同的段落小節,甚至某些句子,要掌握不同的節奏,才能表達好作品的內容和感情。
七、眼神,朗誦者用自己的眼神配合語言,把豐富的變化的感情傳達給聽眾或觀眾。
八、姿勢登臺時,自然輕盈地走向臺中,臉要微微偏向觀眾,站立時雙腿微微靠近,自然站立上身端莊,給人以正直健美之感。
九、手勢,手勢和眼神一起可配合語言傳達傳達形象,抒發情感。手勢不需太多不要一個動作做完馬上收起,運用要恰到好處。
之后又找方姍了兩次,在她的指導和鼓勵下,在單位領導們的鼓勵下,我不斷努力著進步著。我時刻在想著我是代表單位來向黨的節日獻禮的。不能給單位領導們丟臉。這之后,我或是在上班的途中,或是到靜謐的樹林,或是夏日的清晨,或是和悅的月光下,我都會用心去揣摩,去讀,去體會。就這樣,一次次的鍛煉,讓我不再怯場。1991年6月28日,我終于大膽地走向了舞臺,第一次登上舞臺,第一次面對臺下的各級領導和幾百名觀眾,完成了我一生中難忘的一次詩歌朗誦演出,效果還不錯,受到了嘉獎,為單位爭得了榮譽。
自那之后,我愛上了朗誦,雖然再沒登臺演出,但卻從未放棄對朗誦的熱愛。買了本《世紀風朗誦詩選》,學習著朗誦紀宇的《風流歌》王懷讓的《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以及舒婷、席慕容、汪國真等詩人的作品。
二十多年前的登臺朗誦,雖然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雖然當時還是那么稚嫩,但卻是我一生的美好記憶。謹以此文表達對給幫助和鼓勵的俊杰哥、方姍及單位領導等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