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功山蜿蜒而下的泰山水、毛田水和洋溪水,在煬岡嶺前輕輕一攏,瀘水河便誕生了。
站在煬岡嶺上,環顧四野,舉目皆山水,青碧相擁,生機盎然,宛如人間仙境。桃李染就的村莊,杜鵑點燃的山巒,蒲公英、紫云英、油菜花、蘆葦花鋪陳的海潮,從天邊涌來,姹紫嫣紅的意蘊,在心中浮動,這是多么令人窒息的美麗。
瀘水河,如玉帶,似綢緞,在嚴田大地上伸展開去,顯得靈動而飄逸。這時,是最適合想象的,踏著古人的足跡,去賞鑒那些歲月深處的花朵,別有一番情趣。
明代安福縣令吳應明倡議,舉人劉元卿,孝廉劉孔當、鄉紳周惟中四方奔走,舉官民之力,捐錢捐物,“識仁書院”始得建成,從此,它惠及了西鄉學子,教化一方,其功大矣。
建于清末的銘西書院,位于江口街上,為彭仕法所捐建。江口街,一條子街,不過數百米,但兩旁店鋪鱗次櫛比,酒旗高懸,人聲鼎沸,好不熱鬧。這里,有江口碼頭,是瀘水河上的重要交通樞紐,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常聚于此,而后各自東西。銘西書院,居于鬧市之中,而獨享其靜,是當時安福的四大學堂之一,聲名日隆。從這里畢業的學子,學校都要敲鑼打鼓,到畢業生所在地的祠堂,送去報錄單,這是何等榮耀!
受書院文化的影響,嚴田大地上,一種別樣的花,在悄然綻放,吐出縷縷人文的清香。一時間,書院學堂理學講論,私塾蒙館翰墨飄香。童子農人,以禮相叩;白衣學子,大比高中。
宋、明二朝,嚴田大地上,科舉之花,次第開放,嬌艷璀璨。梅溪張氏,四代五御史;嚴溪彭氏,人才輩輩出;龍云劉氏,儒釋冠天下。嚴田文脈,綿延不絕。
在這人杰地靈之地,先賢留下了許多印記。劉球遇害,葬歸徐潭;張程賦閑,撰寫《武功》;學沛多才,執掌宣傳。壯哉嚴田,福地洞天;偉哉嚴田,千古流芳。
俱往矣,嚴田先賢多偉績;看今朝,后生晚輩須努力!我相信:那時的嚴田,定是繁花似錦,滿眼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