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路那村
一
久聞西安有條“最美環山路”——灞臨路,它盤旋在驪山之上,是2012年底修建完成的臨潼至洪慶的快速旅游景觀公路,對這條“畫在大地上的完美曲線”一直心生向往,終于在今年春節成行。
大年初二,趁著春光明媚的好天氣,攜家人從郭杜出發,一路向東驅車探訪,車下連霍高速,轉秦唐大道,進入華清路口西側,驪山石牌坊赫然在目。
關于驪山的得名,坊間這樣解釋:一說義渠君翟驪死后,秦宣太后將將其墓穴遷至一座山下,并將此山命名為驪山;一說西周時期這里是驪戎國國地,故名驪山;還有說此山遠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驪馬,故名“驪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繡,故又名“繡嶺”。
驪山自周秦漢唐以來,一直是皇家園林之地,古跡遺址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女媧在此煉石補天,“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婦孺皆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的一聲槍響,清代河東鹽使朱集義《關中八景》的傳誦更讓驪山聲名遠揚。
二
山門后的牡丹路坡勢較緩,但彎多路急,攀升三五公里后,眼前豁然開朗,腳下的灞臨路平整寬敞,外側設有護欄,內側陡峭處都做了護坡,或網格狀、或橋拱狀,沿山路將山體包裹。許是新春的緣故,一路上車輛稀疏,偶見三三兩兩的騎行者,從頭到腳全副武裝飛馳下山。轉過彎,行至牡丹亭觀景臺,舉目遠望,滿眼蒼茫,雖說少了夏時的蒼翠蔥蘢,卻也多了份皇家的沉穩大氣。俯瞰山路,逶迤蜿蜒,宛如一條正在酣睡的長龍,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與涼亭旁賣山貨的大嫂攀談,獲悉楊貴妃洗浴時喜歡用牡丹花瓣鋪池以遮掩狐臭,唐玄宗遂命花師用溝中泉水澆灌培植,牡丹溝由此得名。問及山貨的銷路,大嫂一臉自豪:“村子過去都是砂石路,天晴一身灰、下雨滿腿泥,山里貨總是很難賣出去,群眾進出也非常不便,環山路修通后,游人多了,出行方便了,自家種植的石榴、核桃也有了出路。”要想富,先修路,這句人盡皆知的俗語對山民來說同樣適用。出發前上網查了資料,臨潼全區23個街辦、226個行政村已全部實現油路、水泥路通達目標,公路通行率100%。
三
車過天文臺和烽火臺,便到了驪山頂,路邊一塊精美的村牌甚是醒目,停車細觀,大紅色的背板上凸嵌了三塊白色的小板,上塊貼有碩大的“臨潼區仁宗街辦房巖村”黑色水晶字,中間是美麗鄉村標識圖案,下塊是該村“基本概況”及“基層組織建設情況”介紹。全村土地面積8.3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民小組,184戶,637人,其中黨員19人。緊靠村牌旁立有一塊浐灞生態區捐贈的綠底白字“房巖村委會”指示牌。
順著寬闊的水泥路前行百余米,一座兩層的小樓便呈現在眼前,村委會辦公樓依山而建,迎路的墻面上繪有長城、華表、天安門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甚是壯觀。樓前地勢平坦開闊,建有一個籃球場,場邊是嶄新的太陽能路燈,環境衛生干凈整潔。許是時機不巧,本想深入走訪,無奈大門緊鎖,只好自行游覽參觀了。
辦公室門口墻壁上依次懸掛有“村三委會”、交通勸導站、扶貧開發辦公室、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臨潼惠農電子商務服務站等8塊牌子。另有3塊公示牌很少見,分別是“房巖村法律顧問公示牌”“科技特派員服務公示牌”“中國人民保險仁宗街道辦房巖村三農保險服務點”,每塊牌子上姓名、照片、電話、工作職責等信息詳細齊全。
樓前左側是房巖村村規民約三字經及社會救助政策宣傳欄,村規民約分黨紀國法、道德修養、環境產業等6個篇章,每章8句話,讀來朗朗上口。社會救助政策欄內張貼有“臨潼區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請審核審批流程”,以及低保對象、五保供養對象、臨時救助實施情況公示等信息,每份材料上均添加有“臨潼區民政局監制”文字水印。材料顯示:2018年12月該村低保對象共5戶11人,月人均低保金360元;五保供養3人,月供養金1人505元,另兩人805元。
樓前右側是一塊綠底白字“秦陵北麓臨潼境內違建整治生態恢復標識牌”,資料顯示,該村2018年8月22日已拆除違建房5棟,恢復生態1603.5㎡。
辦公樓正前方設有村務財務公開欄及黨建宣傳欄5塊,公開欄內密密麻麻張貼有“農村宅基地臺賬表、臨潼區煤改清潔能源獎補發統計表、房巖村2018年度貧困戶脫貧退出名單公示、房巖村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花名冊”等10余類表冊,從表中我欣喜地看到,該村2018年10月24日已整村脫貧,去年7月份,村內13戶貧困戶危房改造也已竣工驗收,每戶發放農村危房改造D級補助資金5萬元。
站在“房巖村黨員公開承諾”欄前,我感慨萬千,從19名黨員的公開照片來看,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透過一份份表冊資料,我感受到的是房巖村在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明顯成效。這一份份表冊資料彰顯的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折射的是改革發展帶來的歷史性進步。
下山的路依舊開的順暢舒心,一如我的心情。40多公里的環山路的確美不勝收,我堅信,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