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校生物老師告訴我們,勾端螺旋體之雄蟲,當遇到心儀的雌蟲后,便將其抱于抱雌溝內,終身不棄。
有一種深海魚類,角鮟鱇雌性個體大于雄性魚數十倍,雄魚抓住心愛的雌魚后,咬著雌魚腰下腹部,附著其上,久而久之,雄魚的其他器官全部退化,只剩下生殖腺,并融為一體。雄性自己不再進食,攝取營養,肉體、血液均為一體,像個小小的肉疣。成為僅排精的雄蟲子,雌角鮟鱇個體太大,一生可以附著數十個這樣的雄角鮟鱇,這都是因為深海里,光線暗,魚類稀有,難得雌雄相遇,更難得繁育后代所產生的進化現象。
一種叫海兔的東西,具有柔軟的身體,也具有雙性。在茫茫的海洋中,終生未遇異性時,便自交自繁自育。當遇到異性時,便熱烈追逐,狂熱戀愛,樂于相交。但是,雙方首先爭奪的是雄性權力,都樂于利用自己的雄性個性,來認定自己的身份,并展現雄性一面和能力。一旦明確,在之后相交的歲月里,身份不再變更。當失偶后,遇到其他海兔,爭霸雄性的過程再次上演,角力為雄。這也可能是生物處在尚武時代的典型表現,也是“男尊女卑”怪論的生物學基礎。
大西洋里有一種石斑魚,第一次產卵后,便逐漸轉化為雄性。同樣,有種黃鱔,隨著年齡漸長,也從雌性轉化為雄性。蓋因雌性辛苦,都愿成為清閑的雄性?還是體能的變化,或營養結構的變化,或是激素分泌能力的變化,造成這種奇怪現象?或者如人類的神話學說,修煉程度越高,在轉世投胎時,成為雄性的機率越大,成為“男尊女卑”社會學理論的依據。
但人類在早期是母系氏族,這與現在很多哺乳動物早期階段是一致的,以母氏為中心,以親情為紐帶,締結社會核心,是很牢固的。人類進入高級文明后,就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古老《易經》中的六親理論,已經將女權轉化為男權。
陸生植物各自獨立,只需向空氣中釋放花粉,更沒有肢體肌膚的接觸,它們傳授花粉與水生動物一樣,花粉在空間毫無目標地飛行,絕大部分落地為泥。只有極少部分幸遇可受精的雌蕊,便適可而止,傳宗接代。
陸地的胎生和卵生動物,是百相叢生。一種非洲野鼠在交配季節,瘋狂地工作幾天幾夜后無憾而死。它完全可以省點氣力,進點食,不必即死,而享受下一季的生活快樂。
螳螂交配后,明知可能被雌螳螂吃掉,但它義無反顧,舍身成仁。
水生動物,特別是魚類精卵泛濫,魚精在水中漫無目標地漂浮,遇到生物學上許可的魚卵結合為止,即衍生新的生命。這是一種不需要理論,只需要實踐的行為。水生動物無肢體接觸的性交有無快感?有沒有兩情相悅?
一種巨型雌章魚,不吃不喝長達半年之久,在水下巖洞中守護受精卵,直到幼苗出生才安然死去。它有數十萬粒受精卵,不可能被其他掠食者全部吃掉的,因而它是可以提前或短暫離開巖洞的;它也能在盡職盡責之同時,順便進食而不至于為此終結生命。它的目的是護子,是一種崇高的母性行為和精神。
雅馬哈魚雌雄同游,同期排泄精卵之后集體死亡。難道沒有辦法回避這么一種雖愉悅而又悲狀的結果?熊和鷹逮捕之后,它們極盡最后一點力氣也要排出精、卵,這樣血淋淋的奉獻精神,令人感佩、敬畏。
是以性快樂為目的,或者以繁衍為目標,還是以護犢為著力點,這是生物種類初級階段的階梯狀排序規律。高級生物階段是攜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勞動創造,共建美好生活。若以兩情相悅為目標,完成以生命為中心的生存過程,是生物的本能。那么,人類從早期的濫交到專一的過程,是進化的方向還是誤入歧途?
奇妙,只能以這種模糊的驚嘆詞,達表人類粗淺的認知。生物學是按邏輯學分類法進行衍化的嗎?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