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出行最方便的要數自行車了,因為自行車大概就目前來說要算是最大眾化的了,看著大街小巷擠擠挨挨的自行車,恐怕很少有人會記得它原來的風光無限……
自行車也叫單車、腳踏車,很偏遠地方的老鄉還叫過“鐵驢子”之類。在幾十年前,擁有一輛自行車無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直至上世界八十年代,它還是結婚嫁妝“三轉一響”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買輛汽車不稀奇,而當年要買輛自行車,除了錢還得有供應票。
其實咱中國人設想有“自行車”的夢想由來已久,諸葛孔明的木牛流馬是不是“自行車”不太好說,但哪吒的“風火輪”大體就是現代自行車的神話版。
說到現代自行車,如問是誰“首倡”的?估計大多數人都說不上來,甚至想都想不到。本周六我們去了宜昌市“城東公園”,所到之處耳聞目睹的就好似“自行車展覽館”,走進去城東公園,所看到的的壁畫、雕塑、文字都是與自行車相關聯的,你看,瘋狂的山地自行車車手,一幅極具視覺沖擊的雕塑畫,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城東公園森林空氣的休閑角……從一些自行車圖片,休閑的感念車優雅至極……看那文字介紹:碳材料的車架非常的輕盈,但卻比合金鋼的強度還要高……先進的剎車制動裝置……非常人性化的車袋.車包……可以折疊,折疊后的占地空間很小……如果此時此刻騎一輛自行車沿著城東公園山地轉悠一番,那是何等的愜意啊!雖然一圈下來是會汗流浹背,大汗淋漓!這使我想起我十幾年前看了的劉心武同志的“我愛每一片綠葉”。
沿途所見樹上的葉子是綠色的,油光油光的,十分鮮艷。但是我們要問,它們每一片有一樣的嗎?我敢說,就是在一棵樹上也沒有絕對一樣的樹葉!這就是事物的差異性。生物如此,況且人群了。我們做什么事情、搞什么事業都要有大胸懷,何況我們為什么就沒有大樹的胸懷,包容所有形狀的樹葉呢。要求大同,玩的開心就好;存小異,只要對方不是坑蒙拐騙之人就可以相處。對人、對事有個認識的過程,對脾氣、秉性、習慣、愛好……都有一個相互兼容的磨合過程。和諧,就應該互相諒解、互相包容……同理,現在各種各類論壇很多,也要兼容并蓄,互相學習補充提高,象每片樹葉的光合作用那樣,繁榮互聯網、活躍我們的業余生活……你看來時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樹木蔥蘢,空氣清新,讓人心情十分愉悅,道路曲曲折折,看上去別有一番樂趣,公園的前后左右的住宅區井然有序排列,像一個個漂亮的盒子,高樓聳立之間的一抹綠色,如同城市的肺。從城東公園的設計來看突出了運動公園的特色,將運動休閑融于獨特的山體環境之中,以自行車為載體,以“穿越風景”為概念,設計規劃了自行車、慢跑、登山三條浪漫線路,以及“山房接秀、云影臥山、百花爛漫、林影藝徑、茶韻幽谷、峽谷聽風、峰回路轉等七個醉人景區,更有山頂廣場、船型廣場、觀景亭瞭望臺三大廣場,集生態風景、觀賞、游樂、健身、休閑于一體,男女老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的小天地!滿足了不同人的運動需求。整個自行車道環山而上,連接5座山體。自行車道寬4米,慢跑道寬2米,騎行慢跑互不干擾。如若騎自行車累了,把自行車停靠在附近的亭臺樓閣旁,約上幾個好友,來這里聊天喝茶下棋,也不失為一種雅趣……我越想越深感今天此行沒有枉來一遭,從中我們也至少知道了我們司空見慣的自行車的來世今生。
萬事開頭難。自行車這個“天才設想”的主人竟然是達•芬奇,沒錯就是畫《蒙娜麗莎》那人。資料顯示,達•芬奇不但是畫家,還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造詣極高,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1766年,修道士在整理達•芬奇手稿時,赫然發現了他的“齒輪自行車”設計構想。當然,意大利一座建于1508年的教堂中就有一幅《小天使云上行車圖》,同為意大利人的達•芬奇是不是受到過那具有馬頭形狀的“車”的影響呢?
1790年,法國伯爵西夫拉克根據溜冰鞋原理,做成了第一架可用來代步的“木馬輪”小車,此車玩具功能大于實用功能,因為要用腳蹬地才能前行,但此舉卻開啟了自行車發展的序幕。1918年,身為森林管理員的德國人德萊斯為了工作方便,用木材做了一部兩輪自行車。那是真正的“自行”,因為還是要用焦蹬地前行,不過已經有手把控制方向了。
經過數年的反復試驗,法國人皮埃爾•米喬克斯制造了一架有個大輪帶個小輪的自行車,它的特點是笨重,防震性能差,被說成是“顛散骨頭的車子”,但它卻使人類“雙腳離地”成為現實。
1875年,英國人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角度設計出了新樣式的自行車,他的自行車機械原理、結構與現代自行車樣式幾乎一致,因而斯塔利被譽為“自行車之父”。
1888年,愛爾蘭獸醫鄧洛普為了滿足兒子快速騎行三輪自行車的要求,從牛胃氣膨脹中受到啟發,將橡皮管字粘成圓圈打足氣裝到自行車輪子上。此舉提高了車速,減少了震動,充氣輪胎也成了自行車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
時間倏忽就到了1925年,自行車已經成了時尚摩登者追逐的代步工具,世界自行車年產量也已達到200萬輛,其中英國產量占了一半。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自行車熱興起,年產量在八千萬輛以上,中、美、日及西歐成了自行車主要產地。
自行車是何時進入中國的?通行的說法是,自行車是1868年首次傳入中國上海的,一時成為西方文明的代表,也成了摩登、時尚的象征。1884年9月,《申報》發表的當時上海的街景和民俗圖,其中就有幾個騎自行車者的圖樣,似乎可做旁證。
這是在清朝時期,當時是11月份,上海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自行車,是人坐在車上,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娛樂性代步工具。1874年法國人米拉從日本運來人力車輸送到上海,這種車被稱為“東洋車”,因其色黃又叫“黃包車”……
民國時期的1937年日本人在上海、天津和沈陽三地先后開設自行車廠,但產量極微;1940年上海自行車廠(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使中國有了自己品牌自行車生產企業;由此開創并演繹了中國自行車行業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引領了幾代中國人的自行車消費時尚,堪稱中國自行車行業的一面旗幟。
新中國建國后,我國自主品牌永久、鳳凰、飛鴿牌自行車幾乎成為全國人民的寵兒,其中飛鴿還當作“國禮”成為對外友好交往的橋梁。現在中國已經成為煌煌然“自行車王國”。然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就使用人數而言,因為無論使用還是制造,我們的自行車依然偏于低端,其中還存在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巨大空間。
我們在這個公園逛了三個多小時,竟然忘記了時間,發現天色將晚,只好依依不舍的回家去,在路上碰到美麗的風景情不自禁的舉起手機,把它拍照下來。
從遠處看,公園里的最高觀景臺格外的高大壯麗,夕陽的霞光讓傍晚的住宅群落顯得無比溫暖,不來到這里,不會發現原來冰冷的水泥建筑也會有這樣美麗的一面,就算是歸于鬧市,回到自己的斗室里,也不會忘記今天在城東公園里收獲的一片美麗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