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富饒的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腹地的興咸五陵塬是一片風水寶地,在這里安寢著幾乎所有的西漢皇帝及皇子皇孫和達官貴人。五陵塬西端,西漢武帝茂陵足下有一個名不傳經傳的村子——西吳辦來祁寨村。
相傳2000多年前的西漢武帝時,為了修筑霍去病墓,要把建陵的石頭,從陵西南10公里的石鋪(石鋪村)運到工地,需要在中途有一個民工加水和歇足的地方,正好來祁寨居其中央,村里駐扎著守陵軍隊,運送石料經過這里,取名來去寨。后因來、祁兩姓在這里居住,易名來祁寨,現在北村仍有來姓近百戶居民。
來祁寨的老輩,天生就是受苦的命。過去的來祁寨,是吃水貴如油的窮村子,全村3600畝耕地,分布在七岔八梁十面坡上,土地瘠薄,水土流失嚴重。一九五八年,國家在村北修筑了高干渠,千年荒塬變成了水澆地,鄉親們歡喜若狂,感謝黨恩,發展生產。勤勞樸實的鄉親,一代又一代,苦干十多年。才使得:
千年莽原變了樣,坡地成了米糧倉;
層層梯田平整整,片片莊稼豐收象。
土地成方樹成行,道路筆直渠成網;
眼眼機井富水淌,條條渠兒通小康。
村前村后翻金浪,南坡北坡果飄香;
一年四季好景色,春夏秋冬日月長。
九十年代末,蘋果價格下滑,果農忍痛挖樹種糧,但糧食價格一落再落,種糧成本上升,全村經濟停滯不前。面對加入WTO的嚴峻農業形勢,大家心急如焚。上楊凌,走大荔,請專家,請教授。通過認真學習討論,提出了“向傳統農業宣戰,向現代農業進軍”的口號,決定把依靠科學技術,發展大棚油桃作為振興來祁寨經濟的突破口。
桃大棚栽培,投資大,科技含量高,科學管理是關鍵。為此,成立了來祁寨大棚油桃協會。協會除了聘請西農大專家定期來村講課指導外,還設立了技術小組和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專門指導油桃生產。在大棚油桃協會的帶動下,注冊了“漢茂”牌商標,產品、產地分別通過了農業部、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依照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嚴格制定了《無公害油桃栽培技術規程》。每個生產環節,確定實施方案,并且用廣播·黑板向果農公布。
為了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科技素質,協會成立了科技興農領導小組和農民技術培訓學校,經常聘請西農大、省農科院、市園藝站的專家來村講課,傳授先進的科學技術,村上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發放各種技術資料指導生產。現在,鄉親們都能掌握油桃生產管理實用技術,成為懂管理、懂技術的生產能人、行家里手。并且帶動周邊村組發展大棚油桃1000多畝
關中農村,有過古會的習慣,來祁寨人給古會增加新的內容,以“油桃節”命名的古會為平臺,人們盡情愉樂,歡慶油桃豐收,宣傳了科普知識,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油桃節上,請來劇團,高唱秦腔、歌舞,村上的鑼鼓隊、秧歌隊、管弦樂隊,盡情高歌,狂歡狂舞,彰顯和諧盛世,祈盼人壽年豐。
黨中央的惠民春風,吹沸神洲大地。來祁寨人審時度世,搶抓機遇,與時俱進,一路高歌。在來祁寨大棚油桃協會帶動下,設施農業從無到有。現已發展到2000多畝,年收入近2000多萬元,大棚油桃成為本村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
在擴大油桃產業的同時,鼓勵群眾拓寬致富渠道,增加現金收入。鄉親們依靠科學技術,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形成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可喜局面。全村現在擁有油桃大棚二千多畝;大型運輸車輛50輛,私家車、出租車18輛,大型聯合收割機、拖拉機40臺。如今的來祁寨是:
座座大棚果飄香,家家戶戶務果忙。
棚棚油桃是銀行,人人臉上喜洋洋!
家家戶戶致富忙,戶戶家家奔小康。
忙時在家務油桃,閑時外出錢掙忙。
油桃產業大發展,多種經營一齊上。
百舸爭流奔小康,村強民富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