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無聲,我在光陰深處走著走著,天從晨曦又到了黃昏。夕陽余輝里,我身披著晚霞,金光涂滿了衣衫。歸林小鳥的歡笑、還有升起的炊煙,寫滿了母親的眼角。天空中的那輪月亮,它幸福的臉卻如此光亮。黃昏到來之時,我牽著牛兒,腳步踏碎夕陽的背影。一路挽著晚風說著悄悄話,余音卻被小鳥銜接著,掛到了夜末的樹梢上。日子在沉浮里,一個不小心,歲月里的文字被風吹碎了一地,字里行間已被滄桑添滿。我從清晨走到黃昏,從一個夜晚到另一個夜晚,潛心追逐時光的腳步。昨天在左手邊,今天在右手邊,明天又在何處?我與明天虛擬了一場對話,它說我在你的前面。而我心中的明天,卻像媽媽的倚門而盼。我回眸身后,風滑過了我的指尖,卻帶走了我沒有握住的光陰。
城市街道邊的楊樹,在風中吹落了枝頭的楊樹花。看到這些“毛毛蟲”,陡然引發了我無盡的鄉愁。小時候在老家,每年三月中旬,村里的大人孩子都會揀拾楊樹上掉下的花。在我們當地稱呼其為"毛蟲"的,用它們來做一道美味的萊肴。只是不知道,這種習慣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老家的“毛蟲”,相信大多數鄉下人都見過并吃過的。而家鄉食用的,是那種“笨楊樹”上的毛蟲,顏色是紅的,鮮嫩粗短,卻不是今時這種落地青黃色的。春天,當柳樹的枝條剛剛開始泛綠,楊樹花都已經早早的垂掛在枝頭上了。它似乎悄悄向人們訴說,春天來了。
春天的風有些調皮,她似故意去招惹楊樹花。一陣風吹過,毛蟲紛紛落地。她似乎還沒有看夠遠處的風景,卻被風扯下了枝頭。在高大的楊樹下鋪滿一地,紅艷艷的跟地毯一般的漂亮……這時候,樹下的兒童們都會跑過來,把這些紅艷的毛蟲撿起放入籃中。小時候,我也和小朋友們一起,在樹下搶著撿拾。倒不是為了什么去爭,其時只是兒童中的一份心性吧!回到家中,母親總是先去掉那段黃色的根尾,洗凈后用開水焯一焯。焯好后要泡一段時間的,說是為了去掉其中的苦澀味。吃得時候是在鍋內加適量的水,把切好的毛中放入水中,在毛蟲中鏟開一塊地方放入軋碎了黃豆慢慢燉制。起鍋后,再重新放入油中翻炒。那味道現在仍然記得,也許這就是鄉音鄉土的味道吧!記憶里的童年時代,生活還不是很富裕,那時“毛蟲”成了餐桌上唯一的調味品。據說“毛蟲”熬成湯水,還可以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澀腸止瀉、化濕止痢、健脾養胃等功效。聽母親說,在食不果腹的歲月,連樹皮都成了糧食的替代品,“毛蟲”更是成了不可多得的美味。一直到現在,人們雖然不再為飲食發愁,仍然有很多人撿拾毛蟲,大概只是為了吃個回憶的溫馨吧。
自然創造了萬物,每個物體都有屬于自已的習性與面孔。 即使像“毛蟲”這樣隨處可見的楊樹花,上帝也造得那樣地獨具匠心,那樣地一絲不茍。每一個小小毛蟲拿在手里,都是一個溫暖的回憶,一幅美麗的作品。望著外面墜落滿地的楊樹花,勾起我無邊的思緒。內心深處,總有一股悲涼的隱痛。我知道,這種感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雖然,現居離心中那塊土地有數百里之遙。但我的心,在這個時刻,已經飛回到那個夢中的故鄉。我似乎看到故鄉的老宅,還有依門而立的母親。盡管母親已離我們而去,總感覺母親時刻在我的身邊,在我的筆下時光的深處。讓我自醒自律,讓我勤勤懇懇走下去。毛蟲是季節給予我們的一份特別的禮物,是春天的回憶。母親卻是給了我生命,給了我詮釋生活的本領。時光的腳步是無聲,心靈的回憶卻是洶涌澎湃的。盡管某些曾經已模糊了,當再次遇到相同的場景,一切又變得鮮活如初。正如這毛蟲的飛揚,讓我回憶起了童年。其實生命中沒有真正放得下,又真能忘卻了的東西。緣來了,用心珍惜一下。若緣去了,守一份曾經擁有回憶。現實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隨遇而安吧!有時若過分強求,反而失了味道。像朋友之間,有些感情在心不必說出口外,有些牽掛在腦中不必明示。友情之外的東西,若是點得開來反倒相互拘謹,倒是失了原有的清樸純潔,一切隨緣吧!春來了,花開在枝頭,春去了,又離開枝頭。歲月的輪回中,我們漸漸明了,漸漸成熟。我離別故土三十多年了,雖然有時會忘記家鄉的模樣,但家鄉的味道依然不會忘卻的。游子的腳步無論走到哪里,他的身上始終洋溢著故鄉的淳淳味道……
一一晚于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