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為他人作嫁衣
她,幾乎全身心傾注于廣播新聞編輯工作,悄然無聲地為他人做嫁衣裳。
她,干了十幾年廣播新聞工作,整日伏案改稿爬格子,平均每年編稿、復寫近30萬字,卻沒有一篇自己采寫的獲獎作品。
她,就是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部編評組組長、女編輯張淑敏。
這位謙恭、溫順的姑娘,1984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在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部當了三年記者。剛摸索到一點采訪經驗、開始出成果時,工作需要她當編輯,領導問她有沒有意見,她毫不猶豫地答道:“領導叫我干我就干唄!”從此,除了采編合一時有機會外出采訪外,大多數時間和心血都花在編輯業務上。
在電臺,有人重采輕編,不愿當編輯,以為當編輯“出不了成果”,將來會影響評職稱。小張卻干一行愛一行。她說:“新聞這個行業,記者和編輯只是分工不同,從來沒有誰厚誰薄之分。”她認為,一個具備了宏觀意識、超前意識的編輯,才能從浩繁的來稿中找出新聞,高瞻遠矚地把好篩選這一關。編輯必須有過硬遣詞造句功底,才能使修改后的稿件更加流暢、清新、耐聽。
有人以為編輯是簡單勞動,砍砍刪刪,勾勾劃劃。其實不然,沒有多方面的知識修養,沒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沒有甘當“無名英雄”的獻身精神,是勝任不了編輯工作的。為此小張常常利用工余時間,如饑似渴地讀書看報聽廣播。像海綿一樣拼命吸取知識養料,不斷豐富充實自已,提高理論業務水平。平時,她耐寂寞,坐得住,從大量的來稿中仔細篩選,嚴格把關,反復推敲,精心刪改。一些本來可用可不用的來稿,經她妙手搶救,圍繞一個主題,制成一個“拼盤”,播出后收到良好效果。有些幾千字的長稿,內容繁雜,面面俱到。她不厭其煩地反復看,細琢磨,精心改,使稿件主題鮮明,中心突出,短小精悍,生動活潑,富有廣播特色。經她修改編輯的許多來稿,有的上電臺早新聞頭條播出,有的被電臺評為好稿。
小張認為,編輯的勞動是一種再創造,往往能從大量來稿中,找到閃光的有價值的新聞。編輯更需要學會嚴格把關,付出大量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繁瑣勞作,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有一次,新聞部接到阿圖什市一位通訊員的一篇新聞稿,說阿圖什有個鄉通過評懶漢戶,激發了貧困戶脫貧的積極性。她本以為這是一條難得的好新聞,但為了慎重起見,稿子編好后,又設法了解核實,才發現此項活動只是一個意向,還沒有付之行動。她堅持原則,沒有發出這篇新聞。
十幾年的編輯生涯,酸甜苦辣,感慨萬千。但她始終無怨無悔,依然隱身于茫茫人海,任春去冬來,于沉默中守護那份真誠和夢想,默默為參天大樹辛勤培土,給不榭之花熱情澆水,悄悄品嘗別人的一份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