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正是春意盎然,花紅柳綠的時節。然而,在兒時的記憶里,這個季節,老家人叫“三春天”。大概是處在農歷三月前后這個時段上吧。三春天,正是農民青黃不接的時候。此時,各家的糧囤差不多都見了底,地里的麥子剛剛拔節孕穗,距成熟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可說,這段時間是農民一年中最困難的時候。為節省糧食,農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挖野菜,與糧食搭配著吃,以便度過春天的饑荒。
說來也巧,此時,大自然奉獻給了人們一最好的禮物——野菜。春暖咋寒,可地里的野菜已破土而出了。薺薺菜,蒲公英,苦苦菜,狗兒秧,野苜蓿,紫地丁------,在麥田里,道路邊,河坡上,呼啦啦地鋪陳開來。或星星點點,或密密麻麻,水靈靈,嫩嘟嘟的葉兒,開著大大小小的小花兒。有的白中掛粉,有的黃中泛綠,有的紅中透紫,還有的紫中涂墨,分外鮮艷,亮麗。將大地裝扮得斑斑瀾瀾。人們稱它為野菜,是再合適不過了。這些小花草,既不是人門轉門播種,也不須管理,施肥澆水,完全是野生野長,自然天成。野菜的生命力極強,可以說,有點土就發芽,給點陽光就燦爛。
然而,就是這些野菜,卻成為了人們節糧度荒的好食才好幫手。我不會忘記,每年的這個時節,我和村里的孩子們都會挎著籃子,拿著鐮刀到地里挖野菜。麥田里,河溝邊,道路旁,三三兩兩的,到處都可以看到挖野菜的人。
野菜的葉蔓都可以吃,吃法有多種。做野菜面粥,用開水戳了涼拌。但,最常的吃法是將野菜洗凈,拌些雜合面,撒上鹽,佐料,攤在鍋里蒸熟,或做菜團團,貼菜餅,包菜包,既當主食又當菜。在兒時的記憶里,母親蒸做的野菜團團,菜包子,吃起來清香,滑潤,可口,簡直就是一道美味佳肴。就是這野菜,一天天的,幫人們度過了漫長的春天,迎來了金色的麥收。可以說,在貧困的年代里,野菜就是人們的保家菜,救命菜。
野菜不但可以充饑,而不少野菜,又都是中草藥。根、莖、葉、花、果實都可入藥。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有它們的檔案材料。比如蒲公英,車前子,馬齒菜,豬牙草等,對某些病就有很好的療效。我小時候有時鬧嗓子痛,母親就從地里挖些蒲公英與白茅根一起熬水喝,果有奇效。
春到野菜長,三春野菜香。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可心里總忘不了當年吃野菜的情景。心中對野菜有一種割舍不掉的情結。每每看到,就很喜愛,感到親切。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與家人趁春游時,到郊外採些野菜回來,按過去的做法吃,可怎么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來。是野菜變味了還是自己的口味變了呢------?是啊!當年吃野菜是為了充饑,解決肚子的饑餓問題,而現在只是品味,是品不出當年的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