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七月以來,差不多都是不低于三十四五度的高溫天氣,每天的一日三餐我們都是以素為主,而飯桌上的蔬菜,基本上都是婆婆親手種的。
婆婆種了一輩子地,來了城里之后,依然閑不住,和小區里的其他老人一樣,喜歡尋些閑置的空地,種一些蔬菜瓜果,既能讓一家人吃上綠色安全的放心菜,又省下了一筆買菜的開銷。
婆婆的菜地東一塊西一塊的,最大的一塊也不到半畝,小的只有四五個平方,分布在小區不同的方向,因小區周圍的很多荒地都被堆上了土,菜地也就有著不同的地貌,高的像山林,低的像溪谷,很難尋到一塊平平整整像樣點的地。
春天往往是從婆婆扛把鐵鍬或鋤頭開始的,翻地、整平、除草、播種、施肥,一場春雨過后,各種菜苗破土而出,這時的婆婆總是樂呵呵的,像對待初生的孩子般對它們呵護有加。在婆婆的精心照顧下,個把月的時間綠瑩瑩、脆生生的菠菜和萵筍就擺上了餐桌。
盛夏,菜地里迎來了最熱鬧的時節,也是婆婆最高興的時候,身材矮小的她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一有時間就在地里忙個不停,鋤草、捉蟲、剪枝、搭架,任汗珠揮灑,樂此不疲,看著一排排掛著的長豆角、滿身絨毛的毛豆、帶刺頂著黃花的黃瓜、壓彎枝頭的紅紅綠綠的西紅柿、紫瑩瑩的茄子……她看著看著就咧著嘴笑,見到人就介紹、品評她的這些成果,像是個閱兵的將軍。
趁著周末我們都在家,婆婆不用看管孩子,一大早就戴上護袖和遮陽帽,或拿著鋤頭去菜地除草,或拎著小水桶澆灌她的菜地,待到中午回來,定會帶著才采摘下來的辣椒、豆角、菜瓜、空心菜、南瓜等,稍一拾掇,就是一桌綠色無公害、美味豐盛的家宴了,在沒有胃口的盛夏季節,吃起來竟格外的美味。
婆婆還會地盡其用,根據不同季節的蔬菜生長特點,采用茬口混搭的方式種植各種蔬菜,例如在玉米地里套種韭菜,在白菜地里套種萵筍,畦壟邊種些蠶豆、豌豆;坡邊樹旁種南瓜、西葫蘆,讓藤蔓沿著樹枝攀爬,綠意盎然,滿眼生機,像一幅田園畫圖。
孩子們對菜地充滿了好奇,每逢家里來了親戚,小家伙們都想去菜地里探索、體驗一番。他們在婆婆的指導下辨認不同的蔬菜和瓜果,拿著工具像模像樣的鋤地、拔草、捉蟲、澆水、摘菜,一會兒又像穿越在花間的蝴蝶,在菜地追逐嬉戲,盡情享受這不一樣的田園生活,歡快的笑聲掩蓋了馬路上的車水馬龍。或是在夏天的黃昏,趁著夕陽殘照,貓著身子鉆進瓜架、豆角架下,往往會有驚喜的發現,譬如成熟而漏摘的香瓜、黃瓜、西紅柿,老母雞一樣孵在草叢里的大南瓜……摘下的各種蔬果,豐富了味蕾,也裝滿了他們走時的后備箱。那些吃不了的南瓜、冬瓜和山芋,往往被婆婆儲存起來,留著冬天慢慢吃。
從清淺的初春到蔥郁的盛夏,從豐碩的金秋到落雪的寒冬,這里布滿了婆婆勞作的足跡,春天一片嫩綠新翠的鮮蔬,夏天是姹紫嫣紅的瓜果,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蘿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誘人的色彩。
婆婆的菜地是她離開故土后的精神寄托,是孩子們的“百草園”,也我們取之不竭的蔬菜存儲庫,帶給大家的是滿滿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