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窮人,卻活在富人的世界里。他說哪怕十天半個月吃泡面,甚至不吃飯,與朋友出去也得去吃西餐。
說實話,長了三十歲的我不知道西餐長什么樣,更沒有像影視劇里一樣第一次吃牛排時笨手笨腳的一刀下去直接扔掉刀叉。其實我曾幻想過自己有一天真的吃到西餐,吃到所謂的牛排會不會像影視劇里演的那樣。
我問,真的有必要這樣嗎?他說當然有,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裝逼的世界,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是,這個世界真的很現實,嫌貧愛富,笑貧不笑娼。沒有人會拒絕財富,更沒有人愿意接受
貧困,那些窮人在奮斗,那些富人在享受,都是生活的一種現狀。只是在這個花花世界,鈔票滿天飛的當下,我們得找準自己的位子,過適合自己的生活。
而他,為了生活,賣掉了家里人給他買的電腦,只為去一次高檔餐廳,賣了跟隨自己多年的單反相機,只為和女朋友去西餐廳吃牛排,喝紅酒。
我問,自己做點肉,買瓶紅酒喝,不一樣嗎?再說,那西餐廳的多貴?他詫異的說,看你說的,這怎么能一樣,西餐廳多么高大上,去的都是有錢人,都是高大上的人,一進去你會覺得自己都不一樣了。那你不還是你嗎?我問,那可不一樣,在那里我感覺自己就是富人。說完他有點不好意思。
這樣的事情,說俗一點就是裝逼,明明窮的褲兜比臉還干凈,卻要講究所謂的排場。怎么樣,很拉風吧,可是我看到的不是拉風,而是他心里的扭曲與可憐。
還有一個朋友,他好堵,出去掙錢,輸的比掙的還多,每年要回家時,到處借錢,借錢并不是沒錢回家,而是回家了造氣場與排場。
在那些人的眼里,自己的窮日子都是給別人看的,明明沒法和別人比,卻非要不知天高地厚的比一下。比,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讀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六十多個學生,大多都是農村來的孩子,許多農村來的孩子一天只知道吃好喝好,把學習搞好。卻有那么一些孩子,到那個城市沒幾天,便學了一口不洋不土的城市方言,跟上那些地地道道的城里孩子游走于那些我們聽都沒有聽過的,所謂高消費的場所。
他們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因為在他們心里覺得,只要融入了那些城里孩子的群,就仿佛自己變成了城里人。但是他們忘了自己身上帶著的無法修飾的鄉土氣息與扎根農村的氣質,任他們操著一口怎樣別扭的方言,都顯得他們與那些城里孩子格格不入。
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明明可以不用去學去過旁人的生活,卻費盡一切心思,想要走入上層社會,融入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群。很多時候我都在問自己,他們為了什么?是。榱耸裁?是因為怕別人一眼看穿自己是個窮人,所以才要努力偽裝嗎?哪怕遍體鱗傷,受盡委屈?還是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也曾有一個老父親,他是上門女婿,在那個摩托車很流行的時代,一般人出行都是徒步,條件稍微好點的是自行車,唯獨有錢人是摩托車。而他,作為一個四哥孩子的父親,家里日子過的緊巴巴,卻因為說沒有摩托車活不到人一起,不顧家人阻攔,買了一輛當時幾千塊的車,打的旗號是“活到別人一起”,最可笑的是,當時我們村有摩托車的寥寥無幾。
其實誰都清楚,乞丐哪怕披上皇帝裝,可是烙在骨子里的窮酸樣,任誰都無法改變。他也一樣,哪怕擁有一輛摩托車,也改變不了他在別人眼中的模樣,甚至會讓更多的人產生厭惡。
和朋友吃飯,在地攤真的不行嗎?吃吃擼串,喝喝啤酒,感情到了便好,真的有必要佯裝去高大上的餐廳嗎?在我看來,那樣的宴會不像是一場朋友間的聚會,更像是有錢人向沒錢人的炫耀。當然,都是有錢人,那無話可說,怕的就是裝。
這個社會多少人說做自己就好,可是在現實的逼迫下,一次次的違背良心,做著說著不喜歡的。對于很多事情我們無能為力,唯獨裝排面這樣的事情,我們可以選擇,你可以選擇去吃高檔的西餐廳吃西餐,我也可以選擇自制一鍋熱滾滾的火鍋;你可以選擇穿名牌,我可以選擇穿合身的地攤貨⋯⋯
這個世界,太多東西我們無從攀比,尤其是物質,像硬件設施一樣,不是想就可以的,有時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和那些生來含著金鑰匙的人相比。
所以不要為了虛榮心,去賣掉陪伴自己多年的單反,想想它曾帶給自己無限的樂趣,又豈是一頓西餐的價值呢?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