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蕨村是武隆縣和順鎮彈子山上的一個小山村。雖然名字很土氣,但卻是武隆縣著力打造的“重慶市鄉村旅游銀發度假基地”的核心區。靜心湖、竹海、風電場、冷竹寺等主要景點均在其境內,每年盛夏前來度夏養生、旅游觀光的游客已不下萬人。
在涪陵駕車由沿江319國道前行,過大溪河進入武隆境內,右邊一條上山的小路標有“武隆縣和順鎮”的路標,沿著這條小路經過九灣十八拐,來到一三岔路口,有一觀景平臺。上觀景平臺憑欄俯視,只見懸崖峭壁從烏江拔地而起,來路猶如一條白玉帶在懸崖峭壁的綠樹叢中彎來繞去,一黑色小車在這白玉帶上爬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出邊界,掉入萬丈深淵。剛才坐在車內上山還不覺得危險,只這一看,嚇的直打寒顫,不禁叫道:“好險哦!”平望群山,則已無險山奇峰可言,一個個小山包在云霧簇擁下,猶如大海中此起彼落的波濤,烏江則象一巨蟒游走于大海之中,留下蜿蜒曲折的凹痕和漣漪。哇!這不就是毛澤東所抒發的:“五嶺逶迤騰細浪”嗎!
繼而上山來到一場鎮口,立有“和順鎮打蕨村”的村標。 打蕨村因打蕨溝而得名。打蕨溝長滿蕨類植物,其嫩芽稱為蕨菜,春季采收,洗凈略煮,去澀味,可涼拌食用;或曬干,臨用前先用開水浸泡或漂煮,去除澀味,與雞蛋、臘肉伴炒。蕨類植物的根挖來洗凈,打漿過濾取粉晾干,稱為蕨根粉,食用時加少許水與雞蛋攪拌均勻,微火煎成蕨粑塊,再與臘肉伴炒。上述菜品均為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現代研究已經查明,蕨菜和蕨根粉富含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包括蕨素、蕨甙、甾醇等特有的營養素,有清熱解毒、利濕、滑腸、下氣通便、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補脾益氣、強健機體、增強抗病能力等作用,被稱為“山菜之王”。在糧食短缺、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蕨菜和蕨根粉代糧充饑,為打蕨村立下功勞,一些城鎮姑娘亦慕名下嫁打蕨村。
打蕨村的街道古樸而現代,整潔而美觀。既有陳年穿斗古建筑,又有現代鋼筋水泥房;既有個體小攤販,又有微信支付大超市;既有農家特色小吃店,也有現代大酒樓。
街道盡頭有一水庫,名曰“靜心湖”。湖水深不可測,湛藍潔凈,沿湖考察,并無小溪與之相連,湖水純粹來自湖底的地下水;湖面平靜,即使山風勁吹,也只是微波蕩漾;藍天、白云、青山、綠樹、山花倒映于湖中,既相互輝映,又層次清晰;環湖群山起伏連綿,綠樹蔥蘢,山花爛漫,銀色風車立于山巔,聳入藍天,熠熠發光。
站在湖邊,觀此風景,頓覺雜念盡消,煩惱盡除,心凈神定。靜心湖的名字,大概就是因此而來的吧。
靜心湖畔配套建有靜心廣場、旅游接待中心、林蔭步道、農家樂、避暑養生房等。
靜心廣場上有一風車模型的地標建筑,上書“和順鎮靜心湖旅游度假區”。
避暑養生房有單間配套、兩室一廳、三室一廳。若須房東提供食宿,每人每月租金大約1500元左右。打蕨村平均海拔1200米,盛夏平均氣溫在攝氏26度左右,是避暑養生好去處,每年前來避暑養生的重慶、涪陵游客,已不在少數 。
為了享受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我們選了一家農家小店就餐,除蕨粑塊炒臘肉外,還點了清炒冷竹筍、椒鹽洋芋、斑鳩豆腐。
打蕨村素有“竹筍之鄉”的美譽,這里的寺院坪竹筍基地面積近萬畝,竹子多為齊膝高的冷竹,目前正是采筍期。冷竹筍具有低糖、低脂的特點,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植物纖維,特別是具有較高的核黃素和硒等,具有開胃健脾、通腸排便、寬胸利膈、開膈消痰等作用,常食,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腸癌、乳腺癌。竹筍含有一種白色的含氮物質,構成了竹筍獨有的清香,故囑咐店家清炒,以彰顯其鮮香嫩脆之特點。
椒鹽洋芋是將打蕨村產的小洋芋洗凈去皮,煮熟利水,再將鐵鍋燒熱,下油、鹽、花椒,微火慢炕,待洋芋變成金黃色時起鍋裝盤。店家炕椒鹽洋芋的功夫十分了得,炕出來的椒鹽洋芋黃而不焦,酥而不散,入口即化,香入肺腑,美入心尖。
斑鳩豆腐是將打蕨村特有的斑鳩樹嫩葉采來洗凈,晾干水氣后,倒進大瓷盆里,雙手用力反復揉搓成泥狀,用濾布過濾取漿,倒入鐵鍋內煮沸后舀入瓷盆,稍事冷卻后,加入適量的膽水或石膏水,綠瀅瀅的斑鳩葉漿就會隨之慢慢地凝固為翡翠似的“斑鳩豆腐”。斑鳩豆腐含有豐富的葉綠素、蛋白質和氨基酸等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不但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而且還有養顏美容的功效。斑鳩豆腐本就清香、細嫩、綿軟,再蘸上店家特制的佐料,更是香氣撲鼻,味蕾倍生,食不我待,吞咽下去,胃舒心爽,人人稱奇,個個叫絕。
從靜心湖旁邊的盤山公路上山,只10來分鐘,就到了寺院坪風電場的觀景平臺,登臺俯視,漫山遍野的冷竹構成了名副其實的竹海,在10級大風吹動下,形成排排綠浪,此起彼伏,前仆后繼,滾滾向前。重達百噸、高80米、扇葉半徑23米的風車在竹海中拔地而起,高聳入云。58臺風車在茫茫竹海中布下了一個撲朔迷離、神奇誘人的梅花樁陣,吸引了萬千游客前來探秘,但至今卻仍無人能解。每臺風車葉片在10級大風吹動下,轉動不停,發出呼呼的轟鳴聲。受此強烈動感旋律的影響,每一個人都有了動的欲望、動的動力、動的行動。男士們跳起了節奏歡快的炫舞;女士們舉起絲巾,迎風起舞,雖被大風吹的站立不穩,東倒西歪,卻更顯自然優美;小孩們你追我逐,嬉戲打跳,童趣爆笑;老人們也經不起誘惑,或高聲吶喊,吟唱,或手挽手地擺動起來,拍起了抖音。藍天、夕陽、風車、竹海、游人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無比的圖畫;大風的呼嘯聲、風車的轟鳴聲、竹海的濤聲與人們的歡歌笑語,相互交融,構成了一曲動聽無比的交響樂。
寺院坪,當然是因寺廟而得名,但很久以來,這里卻沒有寺廟遺存,只有幾尊菩薩和民間流傳的懲惡揚善的寺廟傳說。
據傳,早年寺院坪有坐廟宇叫冷竹寺,到冷竹寺敬香,須從大溪河口起腳,經過四十八座廟。古時的冷竹寺修得金碧輝煌,有金柱頭,銀桑磴,連菩薩都是金子鑄造的,每年六月十九日趕香會時,寺院坪人山人海,熱鬧非常。但該廟修好不久就被火燒了。此后,又復建了幾次,不是再被火燒,就是墻倒屋踏。究其原因,是因為該寺方丈刺死千年何首烏精—何首烏姑娘,獨食何首烏而遭到報應所致。受此傳說的熏陶,打蕨村村民養成了和善、友好、樂施、助人的美德。
現如今,有人集資修了一棟簡單的仿古廟建筑,將遺存的幾尊菩薩安放其中,亦引來了不少游客,善男信女進香膜拜。不過,亦有人認為這是多此一舉,還不如懲惡揚善的寺廟傳說所起的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