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族樂隊,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享譽中外樂壇的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以及他們演奏的經典曲目。
可是,我所說的是一個20幾年來,一支活躍在保定市區,卻難登大雅之堂;名不見經傳,卻深受樂迷們鐘情的老年民樂隊,它的名字叫《保定市春不老樂隊》。
這個樂隊成員全是退休老同志。有的年逾古稀,有的到了耄耋之年,最年輕的也年過花甲。日常生活中,或老態龍鐘,或須發斑白,或步履蹣跚,但是只要抄起手中的家伙,就像換了個人,個個英姿勃發,激情滿懷,一副大師風范。
手中的樂器,就是他們歌唱的喉舌,直抒胸臆的載體,暮年靈魂的寄托。
一支業余老年樂隊堅持了20幾年,不散不衰。似一條清澈的溪水,在流淌中不斷吐故納新,新老更替,一路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青春常在。這支隊伍所以青春不老,靠的是隊員們對民族音樂摯愛和傳承民樂的責任感。
沒有飼養寵物、打麻將等閑情逸致,卻一心癡迷民族音樂。因為他們懂得,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只有大力弘揚中華國樂,才能讓保定市這座文化名城不負眾望,更加亮麗。為了這個樸素的愿望,他們克服困難,咬牙堅持了20幾年。樂隊活動所需經費自己掏,演奏場地自己找,甚至晚上在露天廣場演出的照明電費都靠隊員們分擔。只要老百姓想聽,他們就樂此不疲,無怨無悔。
民樂演奏,入門不難,深造不易。作為樂隊成員,必須具備扎實的樂理知識,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步調一致的整體觀念。這些素質的養成,不僅靠自制,更依賴樂隊領頭人以其人格魅力形成的凝聚力和組織能力。
二十年多來,由于隊長嚴密組織,指揮嚴格要求,隊員們不懈地努力,樂隊的演奏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演奏的樂曲層次分明,線條流暢,表達細膩,深受市民的喜愛。
他們演奏的曲目,側重選擇在國內流傳較廣,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曲目如:江南風韻的民樂合奏曲:《江南好》、《江南春早》、《春暉曲》、《迎賓曲》、《采茶舞曲》,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笛子獨奏曲《姑蘇行》等。廣東樂曲:《平湖秋月》、《喜開鐮》、《步步高》、《山鄉春早》。京劇曲牌:《夜深沉》、《迎春曲》、《京郊行》、《京調》。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樂曲:《五梆子》、《奔馳在千里草原》,《喜洋洋》、《翻身的日子》《花好月圓》《地道戰》等一大批知名樂曲。
音樂是聽覺藝術。優美動聽的音樂,可以豐富人們的感情,陶冶情操,開發智力,提升人們的素質。在科技飛速發展,傳播媒體多元化的今天,人們享受音樂的途徑廣泛,有更多的選擇性。但是不能代替直接聆聽現場的演奏。因為面對面的演奏,更具有可視性,聆聽得更真切,感染力更大,效果更好。對此,眾多粉絲們都深有體會。這也是他們初心不改的動力。
有心愛的樂器在手,沒有孤獨、寂寞,淡化了隔輩舐犢親情,忘記了柴米油鹽。從指尖趟出的一曲曲優美的旋律,不僅癡迷了觀眾,也陶醉了夕陽里的演奏者。你看,演奏現場,那頭和著節奏飄舞的白發,如醉如癡的憨態,似乎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遠離江湖的天外來客。
我站在觀眾中,欣賞著他們的演奏,就像欣賞暮春那輪火紅的夕陽,看它在絢麗的晚霞中熠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