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向沙縣小吃的精神學習,頑強地,如沙礫、如蕪草、如藤曼般生長,不息。(記在遠方一家沙縣小吃店里)
-
——“你要到哪里去”
——“到人少的地方去”
(想及“人越少,越開心”的話——歐洲曾經歷殘酷的資本化、及人口高密度及不合理聚集后,歐洲一智者賢人的感慨與總結)
-
“既然理想今已沒什么用,還要理想干什么”?
今思之,想起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匹馬兒拉著沉重的車扼,非常失望,但它的前車后面卻掛著一束吃不到的胡蘿卜,就是這鮮美而虛幻的誘惑,伴著馬兒走過漫漫長途。——沒有胡蘿卜馬兒不是更苦嗎?
-
少年對世界懷著無限的信心。
中老年開始懷疑生命。(認識到死亡)。因懷疑而產生了:哲學。
-
家鄉,大概能占“幸福概念的百分之五十”。
故人們在大地苦苦尋覓“心魂流浪”的最后皈依。
-
“還有比旅行更美好的嗎”
“還有比旅行更糟糕的嗎”
不信,你問一個終生四處漂泊不停的人,他的手指和目光將永恒指向:一個溫暖且親切之方向。
-
(世上)并沒有壞的家鄉,只有被人弄壞的家鄉。……
-
機器和機器人將取代了人。
那么“多余的”人自己去干什么呢?!
——這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過度工業和科技深淵的苦果,一個悖論,一個自毀、互矛。
-
我的主體常常是要贊美這個世界的,它的昌盛,它的進步,它的科學……但我偶爾也要批評(甚至批判)一下呀,可是我一想到人們拿在身后手里的那頂嚇人“大帽子”,不禁噤聲。(前蘇聯一位作家的悲哀)
-
塵世里有三種人:人緣好的,人緣不好的,人緣一般的。其實他(她)們是一種人,是一個人在三種不同情況(“環境、時空”等)的不同表征。
-
我最害怕的世界是如此的:由一個喜歡復雜的宇航設計師所擺弄:他把可愛而單純的世界設計成枯燥無味的“繁雜品”、“魔方”。
(關于現代——傳統的一些思考)
-
是人文害了科技呢?還是科技害了人文?……我相信它們是大腦、心臟、和翅膀的關系,人文最終必須是“統一的”指揮者。
-
詩無法固定,無法度量,它像一道短促的閃電,劃開濃云和霧雨,攸忽消失,
-
人們徒勞地評論詩人和詩篇。
-
“清明時節雨紛紛”
有一天連祭奠人的人也融化進一根根雨絲。
-
故邦的絲絲雨啊……(記于又一個清明節)
-
有一天。一個人在世上實在沒什么事可干了,就可以讀書(關于杜甫詩句“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
前邊的先哲們寫的東西都成了經典。而我們自己寫的呢?為什么“望塵莫及”?變成泡沫及碎片?……關于這個問題,我是該到好好深思一番的時候了。